偶尔有人会询问意见。几乎一眼可见,他们大概已经有了定见,只是想要得到一点背书,增加在不确定处境下的信心吧。我也知道他们会去寻找其他人的(相左)意见。毕竟三个臭皮匠可以顶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可以顶三个锦囊……锦囊多了以后,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要拆开哪一个。

在所谓在家教育或者广义的教育上,我认为当下的局面没有特别理想的解决方案。偶尔我会说,不要把孩子的事情想得太严重,那些把孩子看得太重的父母,是没有永恒盼望的基督徒。

今天听了Lex采访Manolis Kellis的第一轮播客,有一个观点印象深刻。Manolis说,鸟儿几周就可以自卫,因为它的能力几乎全是硬编码在基因里。人类则灵活许多,大脑的编码过程要持续到几乎16岁,许多编码知识是由环境和教育造成了。两岁的孩童在森林里无法生存,但20岁的人类可以征服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脱离处境的教育是不可能塑造适应处境之人的。

我们看到许多海归高材生在国内的不适,自然也会看到许多采用全套国外在家教育课纲在国内与主内教育的孩子无法适应。如果不是家庭资源充足,可以将孩子送出国留学,无论是采用什么课纲,大概都有许多深坑。在教育效果上,如果不是采访和观察学生自己,而是听家长的叙述,我是多少有些保留。大多数家长的叙述是有偏见的,而在网上分享那些“十分成功”教育经验的,我以为多是无法复制的。在这个意义上,我怀疑一切在本地推销的“国际教育专家”。


我更喜爱简单的框架和隐喻。教育的具体实施,或许每个家庭都需要自我负责。一个简单的线索:

  • 有稳定的路径(课纲)
  • 有稳定的目标(出国还是贩夫走卒)
  • 有稳定的评估方法(客观性考试而不是家长的自我欺骗式评价;不是所谓属灵的评价)
  • 不是单方推动,家庭关系的张力需要受控
  • 有稳定的资源(时间、金钱、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