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或远方)认识的朋友中颇多添了小婴儿或者正在添丁的路上。正好有位成都的朋友前天生产,她的孩子和我们家Lisa的生日是一天了!

说起Lisa的婴儿时期,Emma和我都在神学院里做full-time students。那时我们生活窘迫,为了保持两个full-time students身份,不得不轮流选课,轮流带孩子,深夜轮流做作业……

Lisa刚满了6周,我们就申请了First Step,把她和哥哥David都送去日托。但这事是日后我们颇为后悔的选择。Lisa那时太小,在日托获得的关注和活动空间大概是不够的。她也无法表达,哥哥自己才2岁,也无法照顾她,所以她一段时间都不是太快乐,直到她1岁半时我们才毕业了,将她常常带在身边。但在回国的初期,也许她在强烈的文化冲击以及明确感受到父母缺乏安全感和生活把控的氛围中又度过了几个月艰难的日子,直到我们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之前的教会,明确地重新安排生活与事工,才慢慢地恢复了孩子们的安全感。但直到今日,Lisa已经9岁,她仍然是我们特别需要关心照顾的孩子。直到这个学期,我们才看到她渐渐地从容起来。

我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个两轮的滑板车,两周以前就定了。但因为快递员生病,直到生日以后的第2天才送到。她每天都问我物流,要求查看地图,询问有没有送快递的短信。但她没有显出生气或烦恼的样子,而是理解地叹息,“这个生日没有礼物了……”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她心里的安全感。


我们的经验(或者教训)是,无论日后是什么教育,婴儿时期应该尽量采用在家教育吧。按照皮亚杰的儿童发生学,婴儿没有明显的物-我意识,也没有道德意识或理解复杂语言的能力,甚至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按照最近为CIU教育学院翻译的“以基督为中心的幼儿灵性发展方法”一书,婴儿对于爱与安全感的体验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其发展社会性而言至关重要。同时,婴儿在家所获得的安全和保障,将会让它日后联系到那位提供安全感的上帝。

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这种在父母怀里获得爱、安全,身体和情感需要得以满足的感受,让婴儿可以获得将来需求上帝的动机。


有的时候,父母或许太早地热心于知识教育,比如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甚至胎教阶段),就开始读圣经,小说甚至“世界的故事”,我以为多是越过了儿童发展的阶段,以父母的想象力来满足父母的教育自恋情节罢。拔苗助长当然不一定是最合适消费时间资源的方式,但爱与陪伴的感觉总是可以留下来的。但教育的层面上,婴儿或许更需要掌握基本的物体-符号对应,意识到身体的需要(饥饿、爱抚、睡眠、温暖……)可以在父母的爱中得到满足。

当然,在家教育的角色冲突感(父母与教师双重角色),有可能让孩子在无所适从之中呈现情感脆弱,大概是最近因为疫情而在线上课的诸多家庭都能感受到的吧。

身边有许多养着婴儿的家庭,简单地唠叨几句。

圣诞快乐,新年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