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家过新年,四个家庭一起喝下午茶,话题很快就集中在孩子教育上面。大体看来,我们都是在家教育家庭。有的孩子马上要申请大学的高中生了,算是基本教育成型,父母已经在感叹无法再指导和影响孩子思想的“失落感”。也有孩子还在小学低年级,没有完全进入体系之中。

有一位朋友从前颇有热情,怀着善意地总想说服其他人接受他的教育观念,或者希望在自己孩子成年以后可以有经验分享出来帮助其他家庭。但在孩子即将离家进入大学的时刻,他倒是突然感叹起来,觉得在家教育这么多年,真正的经验或苦涩心酸之处,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或者说无法简单地分享出来。即使表面上能够分享的经验,也并非可以抄袭的榜样,因为每个孩子都很独特,而在家教育所能积累的经验,完全无法与大规模教育和大数据学习下的现代教育学相比较。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家慢慢在转为混合TPS与SonLight的教育方式,算是增加了一点网课的比重。但我身边的大多数小学生家庭都至少有好几个月被迫在家里网课,许多父母都体会到网课的辛苦和在家辅导孩子的不容易吧——细节就不分享了。孩子在家学习,不仅大大增加了父母的精神负担,紧张了家庭关系(不仅是亲子关系,也涉及夫妻观念冲突的表面化),而且让许多父母有些反思,看看自己的能力和心态预备是否可以支撑在家教育的漫长。


昨天我们谈到的一个话题涉及在家教育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在家教育为何比公立教育要昂贵许多。从普遍恩典的角度,公立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福利,其经费和资源利用效率比在家教育的几个孩子充分。另一方面,早期的preK-G3在家教育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多的花费,但到了高中阶段,如果希望注重孩子的学术水平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成本仍然很高,没有学籍(包括没有学生证)的麻烦也不会少。

圣山网转载过郭春雨牧师关于自己孩子Sunny教育的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有些体现主流基督教教育观念的评论似乎有意识地淡化在家教育学术要求:

我的观点是,只要不被无神论洗脑,什么方式的基督教教育都不错。哪怕只是在家玩一玩,每天上上体育课,背诵和学习圣经,就已经是好得无比了

不是每个孩子必须送到大学读书,更不是把出国留学当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基督教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过程非常重要,不要只看结果。不是每个孩子只要在家教育就会成绩优秀。也不能梦想只要在家教育,外国教会大学都抢着要咱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高等教育上找出路。

在我认识的几个较为注重孩子学术水平的在家教育家庭(都是打算送孩子进入美国高校留学的),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所谓省级重点中学。从“鸡娃”的角度看,在家教育这条“赛道”,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的,一旦进入其中,所竞争的内容也不大一样的。


论到邓克效应,无非是说我们这些”资深“在家教育家长们深知其中的辛苦,到头来想的问题竟然是这样:如果当年有人告诉我在家教育竟是这样一条路,有这么多的深坑,也许那时我就不选择在家教育孩子了

好吧,昨天我们热烈地批评了这样的消极态度,但为何这位朋友突然如此消极,一幅得了PTSD的样子,这事还要放在”事工哲学之安息年”里来讨论了。

从前有关在家教育的文章,大多收集在“在家教育”页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