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极为紧张。马上要出门带领又一次“救赎进程”工作坊。这一周前两天在装机,后两天在家埋头翻译。翻译进程已经到了74%,前面6章都已经做好,还剩下485句话要翻译了。但为了阅读方便,还是分为几篇发表吧。剩下的希望在这个周日就做完。


5c | 作为行动和历史的使徒行传

这荣耀是从耶稣复活中产生,正如耶稣的死亡乃是为复活做准备一样。从使徒行传的开头到结尾,我们看到使徒们不断以大能见证主耶稣的复活。他们到处宣扬一位死而复活的基督。他们不仅把这一事件作为他教导的印记,或者更一般意义上(采用后人贫乏干瘪的术语)他神圣使命的证明,而且认为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新世界和永生的肇始与初因,既是以色列民所切切盼望的,也是人类在无知中仅存的希望。请读者特别注意使徒行传后半部分,仔细考察保罗与犹太人最后争执时采取的立场。看看他如何把“基督的复活”当作自己民族的盼望实现,以及上帝所有应许的成就。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他为了脱离官司,在犹太公会上采取的权宜之计,“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徒 23:6)。但他不需要这样的狡猾伎俩,因为他当时落在罗马人手中,得到帝国的保护。看起来,这乃是他内心的真实语言。在这场危机中,他所有的发言都由于同样的想法所支配。“现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指望神向我们祖宗所应许的;这应许,我们十二个支派,昼夜切切的事奉神,都指望得着。王阿,我被犹太人控告,就是因这指望。神叫死人复活,你们为甚么看作不可信的呢?”(徒 26:6-8)。甚至我们听到他的第一篇讲道,他就向彼西底的安提阿犹太人呼吁,“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徒 13:32-33)。

而当我们在哥林多前书15章中更全面地考察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审视他的全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基督的复活在他看来乃是真实地概括了旧约所有的盼望,也是上帝兑现自己的誓言和应许,使人生命复活的全部理由与实际起点。

显然,使徒行传中教义的一般特征,是对福音书教导的进步。它不再单单见证基督降世显现的事实,而是总结了福音书中耶稣亲口教导之一切将要产生的后果,并传讲耶稣是那因从死里复活而完全的基督。藉着他的死亡,人当下渴望罪得赦免的良心得以满足,通过他的复活,灵魂永生的渴慕盼望得以实现。

但是,使徒行传并非使徒语录,还是使徒行动的展开!因此,我们只在其中寻见教义的暗示,而不是具体阐述。它以更适合其历史特征的方式,通过阐述催促教义成熟的外部事件生发因应,帮助我们目前的学习。此书将会带我们从福音书进入使徒书信,仿佛一座大桥连结分隔的陆地。没有了它,前面的路上就会出现一个巨大鸿沟!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写信给罗马、哥林多、帖撒罗尼迦、腓立比、加拉太、以弗所、歌罗西的圣徒,——这保罗是谁,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自称使徒?当耶稣按立十二使徒时,我们知道他不在其中。我们没有看到他成为复活的见证人。他的福音来自何等背景?对外邦人和犹太人而言,这福音是一样的吗?至于雅各、彼得、约翰和犹大,我们知道他们的身份,尊敬他们的使命,但当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时,他们仍然处于至少部分的无知和错误之中。我们很难看出,他们的话有什么价值。然而,使徒行传把我们带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使得我们打开使徒的著作时,能够恰当地意识到它们的神圣权威,充分了解它们所联系的人物、场景和事实,确信它们的真实无伪。

然而,还有更多的事情完成。在福音书和书信之间,需要一种更内在的联系。在这段时间里,教义不仅得以广传,而且在自我净化和塑形,或者更确切地说,由其神圣作者亲自动手清理和定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特定人物作为媒介实现的。使徒行传记录的,就全是这样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它始于耶路撒冷,终于罗马。在这两点之间,问题得到解决,原则得以实施,使徒教导的神圣性逐渐鲜明。更为重要的是,福音与犹太人或外邦人的关系永远固定下来。而整个故事正是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首先,彼得将福音解读为先知预言的成就、列祖之约的完成。随后,在司提反的辩护和殉道事件中,希腊化元素似乎遮盖了希伯来元素。因此,他的演讲在书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详细阐述了上帝与以色列人交往的渐进性,并说明了承载我们思想漂移的潮流。司提反的死不仅是个人性殉道(就像后面简短提及的使徒雅各殉道一样),也是一个巨大的危机。路加的叙事清楚地表明,有一种立场,为一方所坚持,为另一方所坚拒。

福音就这样径直传播开来。首先在希伯来人中间,然后是说希腊话的人中间。通过腓力的事工,它很快又变成撒玛利亚人的福音。通过彼得的事工,它传给了未受割礼的人。在哥尼流的故事中,上主彰显了自己的旨意,要外邦人听信上帝的道。然后,故事的主角从彼得转变为一位新的使徒,他将继续执行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原则。安提阿,就是门徒最初被称为基督徒的地方,是我们新的起点。我们将跟随旅行者的脚步,在广大的地域中看到上帝也赐予外邦人悔改的生命。于是,教会内部感受到一种对立的力量:犹太基督徒断言,这样的进展与原来的计划背道而驰。大公会议召开了,通过圣经和事实的见证,分析出上帝的心意决断,作出了一项崇高的决定:“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徒 15:28)。正是此后,也必须要等到这事以后,福音进入欧洲,占据了希腊生活的伟大中心城市;但使徒所到之处,仍然首先对犹太人传讲福音。无论何处,他们都拒绝福音,甚至迫害他。最后,他回到耶路撒冷,竭力谋求和解,但坚持自己仍在圣约中留有一席之地,所传信息不逾以色列古老的盼望。路加保留了最后这场危机的完整场景和每一次演讲,因为它们定义了保罗所代表的基督教对犹太制度的立场,以及犹太人对福音最终愤怒的拒绝。尽管保罗坚信律法和先知书所记的一切,没有一丝一毫冒犯自己的百姓或祖宗的传统,但他和他持守的认信将被迫离开自己本来的家园。对着他的福音和他自己,圣殿的大门关闭了。最后,在罗马的犹太人面前,他用一句预言结束了自己一生传统律法的漫长斗争:“圣灵藉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 28:25-28)。

犹太人的拒绝和外邦人对福音的接纳,并不是这段漫长历史的唯一结果。另一个结果是,基督教本身最终脱离了犹太教的束缚。这两个体系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得到了处理,(可以说)活力尚存的组织从覆盖着旧物的机体中毫发无损地取出,只留下了暂时的、准备性的、将要归于尘土的残余。福音的教义得以净化,清除了当时犹太教可能注入其中的虚假元素,并形成了旧约预备期待已久、希望从中长出的真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