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启示录 21:2

这句话打开了先知预言最后的异象和圣经最后的教导。主对门徒的应许是,他从父那里差来的圣灵,不仅要引导他们明白所有的真理,还要向他们显明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发现,这个应许将分为两个阶段成就。正如书信是对“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 16:13)的保证一样,“[他]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 16:13)也在启示录中得以应验。启示录延续了贯穿新约的历史预言路线,乃是整本圣经预言的最终完善。

我们已经看见,我们的主在肉身中所说的话,是后来所有教义所依托的实质。可以说,它们是新约以后各章节的标题和摘要。正如书信中所有伟大的教义都可以在上主不同的讲论中发现的点滴珠玑,启示录的主要轮廓也藏在基督谈论自己国度将来历史的比喻和话语之中。

当他坐在橄榄山上,望着眼前的耶路撒冷,他的门徒来问主说,“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豫兆呢?”。在马太福音24章的回应中,他给了这一小群将来要代表基督教会的门徒一生最后的演讲,为他们勾勒出历史预言的轮廓,其内容及特征,将会支配篇幅更大的启示录对于历史的解释。

与教义性教导一样,使徒见证也确保了预言性教导的统一性——福音书时期的教师,正是后来赐下启示录的同一位教师。我们不仅从主的话语中看到后来的启示录各种教导的浓缩表述,也不仅从他那里得知他的这一部分教导将由他所差来的圣灵继续完成,圣灵会向我们展示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启示录开篇特别用心地告诉我们,当上主最后一次亲口赐下他的教导时,他向教会保证在他启示的话语中,有他真实的同在。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启 1:1),这句话重复了福音书一切教导之基础,同时也是“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的具体应用之一。约翰作为揭露将来之事的主要先知,再一次看到了主耶稣熟悉的形象,以及基督周围环绕的威严审判象征。因此,圣经正典中先知预言的连续性,与教义发展的连续性一样清晰,都以耶稣道成肉身的话语开始,都因耶稣在圣灵中的话语而完善。但是,如果预言有别于教义,那么预言在一本关涉教义的书卷中将占据什么地位?

只要把先知预言视为预先说明的事实(无论其内容如何难解、本质如何被象征所包装),就可以让我们在处理预言与教义之关系时,采用处理历史或事实记录与教义的关系类似的方法。在福音书中,教义和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福音书的教导全部建立在历史事件之上。福音书教义的基础是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实:耶稣死了,升天了,他要再来,他将在荣耀中作王。这些都是不争的外部事实。通过对我们内在意识的影响,借助其功效或应用,这些事实进入了教义的领域(教义一词,在这里按照我们通常的用法理解)。如果耶稣为了担当我们的罪而死,如果他升天是为我们在上帝面前做中保,如果他会再来审判我们,如果他将在荣耀中作王,成全我们的救恩,那么这些事实本身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外在的历史了。它们将作为我们整个思想体系和感觉习惯的基础,并在教导这些事实的过程中,成长为一种教义体系。从整体上看,预言的进展与教义的进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一个方面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涉及另一方面的进展。然而,预言和教义仍有某种区分。

我们无意在此详细解释启示文学,只想说明有关未来启示的一般教导之意义,并指出圣经最后一卷中对这些教导作了何种补充。以前的经文揭露了主耶稣基督的救主身份——他不仅是个人灵魂与身体的救主,也是教会全体的救主。他显现的最终结果不仅表现在每一个人获得的平安、圣洁、与基督的团契以及承受永恒基业等事实上,而且表现在一个共同体的形成上——一个使人的灵性得以建造的社群,一个荣耀上帝的国度。福音书的比喻和箴言似乎告诉我们,上帝的国度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目的、历史和命运,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成员都有关系。在使徒行传中,上帝的国度逐渐现出了端倪。一个荣耀的社群建立了起来:上帝之家,永生神的教会(提前 3:15),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 2:22)。它不仅仅是许许多多独立个体的拼凑,而是作为基督的身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弗 4:16)。它具备一种集体人格,可以更完整地显明救赎的全部结果,因为她是自己所深爱的基督之新娘,基督为她献出自己的生命,叫她可以献给自己,毫无玷污、皱纹,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 5:27)。

照此看来,与其说教会是为了个人的缘故建立,不如说个人是为了为了教会的缘故加入。它的完美和荣耀,它对基督工作的充分回应,它对上帝旨意的实现,构成了其中每个成员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思路贯穿了新约书信,将个人性救恩的教义发展到更高的形式。然而,这一教义在书信中并没有完善,需要启示录继续阐发和结尾。

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集体,有着超越个人的共同历史和命运,往往会把个体思想推向未来、展望历史的发展、期待荣耀命运成为现实。当理想与现实处境之间存在强烈反差时,我们的思想尤其如此。若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失望,我们会更热切地转向更光明的未来,力图超越黑暗的笼罩,竭力要看到地平线上闪耀的光芒。谁不对现实感到失望呢?于是,教会的前景越发光明,开始迅速地成长!既然这场运动的开局如此良好,我们自然对最为光明的未来抱有最高的期望!但我们很快就发现,当最初的冲突过去后,更多的冲突接踵而至。与黑暗势力漫长疲惫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会让人更觉痛苦。信徒必须预备分担基督的苦难,有火炼的试验临到身上,却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但对教会来说,内部的恐惧将更有破坏性。那些早就自称接受了福音的人,需要重新接受上帝神谕的教导。他们正从恩典中堕落,重新成为罪和律法的奴仆。有些人已经转而追随撒旦,剩下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错误,也令人忧伤地陷入冷漠,被世俗精神所吸引。“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 2:21)。争吵不断,分裂蔓延,人们奉基督和真理的名互相挑衅,嫉妒纷争。基督教思想与世上小学、东方哲学随意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异端。有人像雅尼和佯庇抵挡摩西一样抵挡真理,心地败坏,在真道上是可废弃的。也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之辈,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虽然使徒写下了当时的实际和事物的可见趋势,再明白不过地提示了教会历史的走向,同时,他们的预言性暗示也使得教会的前景愈显黑暗:圣灵明说,在末后的日子,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其道德败坏的程度,甚至可能压倒福音的影响;那时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圣灵还说,在主的日子以前,必先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他要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敌基督必要到来,甚至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他们既不认父,也不认子,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慾的机会”,自取速速的灭亡。

凡读过这些书信的人,都不会对教会后来的历史如此走向而感到意外。在这些著作中,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净化大气的短促风暴,而是感觉整个天空充满了暴雨将至的紧张和死亡气息。每时每刻,邪恶势力的爪牙都更加嚣张。他们越聚越多,毫无驱散的迹象。或者,换一种比喻,我们看到己方军队的领袖已经参战,但他们的获胜并没有任何保障。新的攻势正在形成,新的战术正在战场上实施,而新的敌人正不断涌来。远处的山丘黑压压地聚集着许多人,那些死战不退、倒在阵地上的人发出最后的劝勉,呼吁后来者同受苦难,好象基督耶稣的精兵,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战。

随着我们翻阅更多的书信,越来越多的迹象向我们指示了未来。在福音书的教义完全澄清、个人性救恩已经圆满、教会的理想品格得到最清晰的光照和分析之后,外部历史之阴影正在加深、迫近、越发浓重。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的遗言,彼得在第二封书信的最后话语,以及约翰和犹大的书信,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历史趋势已经可以清楚看见。就此而言,这些著作构成了启示录的前奏和过渡。

因此,当我们阅读启示录的时候,我们期待从中找到它必须回应的答案。我们读到这卷书的时候,不再单单是个体意义上活在基督里,知道他活在我们每个人里面;我们也作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参与到教会的集体生活中,定意在其中变得更加完善,在教会的荣耀中,将荣耀归给我们的主。然而,为了这种完善和荣耀,我们不得不经历世上的混乱,在邪恶不断的攻势和变化之下徒然地等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究竟有何意义?历史的终局会是什么?我们所盼望的将会实现吗?在一个渐进发展的教义体系中,每个阶段都自然而然地建立在前一个阶段之上,因此上帝所赐教义的最后一部分,将会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相信,比起今日而言,或许可以这么说,启示录所假设的心态、愿望和人心的需要,在过去的教会里显得更为普遍,也更加明显。我们这个时代的虔诚生活似乎过分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内。我应该被上帝宽恕、得救和成圣,我的事奉应该蒙上帝悦纳,我应该安详死去、在基督里得安息,我应该怀着毫无羞愧的信心迎接他的再来——这些都是合理愿望,值得期盼不朽生命的我拥有,而福音也为它们提供了保障。但敬虔生活远不止于此。它使我成为基督国度的一员、上帝之城的公民。我的内心应该有一种意识,与这一地位匹配!我应该在感情和精神上突破个人的历史,与更大的历史联系起来,因此更加渴望基督的国度降临,上帝之城的彰显。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启 1:3),但这福分唯独属于那些念了、听见又遵守的人。

这是阅读启示录所必须的心态,理解它的先决条件;当这些条件满足之后,我们就可以指出启示录在教义上的主要特征,以说明它如何满足我们的盼望与需要。这些特征虽然各不相同,但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启示录的教义是关于终末成全(consummation)的教义。

首先,启示录教导我们,耶稣赎罪之死是历史走向终末成全的原因。但这是一种教义的进步吗?难道基督伟大牺牲的性质和功效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吗?在个人救赎的意义上,情况自然是如此。然而,这卷书展示了个人救恩和普遍救恩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它们共同的道路。新约书信已经清楚地阐明,个人灵魂的救赎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就的,更为具体的说,我们是藉着他的宝血得蒙上帝的救赎。在书信中,他死亡的牺牲和挽回祭是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永恒原因,也是我们获得一切祝福的源泉。

启示录开篇的荣耀颂赞,“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 1:5),为接下来的内容设定了基调。当历史异象展开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位可以打开上帝封印之书,实现历史终极目的的大君王。“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象是被杀过的”(启 5:6),他的形象唤起了歌唱,“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启 5:9-10)。 异象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启示录的开始直到结束,通过漫长的冲突和得胜,凸显出“羔羊”乃是这位征服、审判和统治全地者的荣耀称号。是羔羊为我们争战并得胜:在羔羊的愤怒之中,君王和列国纷纷逃跑。他的仆人靠着他的血得胜,用他的血洗净袍子,穿着白色的衣服站在他面前,并将救恩归于他。在羔羊的生命册上,写着得救者的名字。圣城是羔羊的新娘,是他的妻子。主神―全能者和羔羊要成为城的殿,城里的光,生命水的河要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永远不停地流出来。约翰反复提到被杀和流血的羔羊,于是我们从这个称号明白了最重要的教义——个人得救的根据也是普遍救恩的基础。基督牺牲之死在个体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与它在教会历史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一样。他为我们得胜,在我们中间作王,成就万物的复兴,因为他首先为我们献上了自己。看哪,这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其次,我们在启示录里得到了历史终末成全的教义。换句话说,除了先知预言的历史事实之外,我们还有价值远超前者的尊贵解释,涉及到历史之目的。此书是有关眼见之事与未见之事如何关联、地上之事与天上之事有何牵连之启示。这个启示将两者融合为一出伟大的戏剧,使人类的行动和可见之事的进程一半被掩盖,一半被揭示,其中间插着属灵力量或荣耀或可怖的工作,围绕着我们四周,为着永恒的利益而争斗。我们被带到天庭之上。上帝在天上的圣殿敞开,我们看到地上发生的一切都来自天上的斗争。在天上,封印开启、号角催促、宝碗倾倒而下,操控着教会与世间万国的变迁。随着此书的深入,我们越发清楚地看见,地球乃是天国之中光明黑暗相争的战场。对于邪恶势力的存在和行动,我们得到的启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古蛇作为一方,羔羊则是另一方。同样的光照,在显明我方首领和救赎者的行动时,也照亮了敌人和毁灭者的行动。通过所见之事与未见之事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周遭混乱的场景中发现某种计划和目的。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组成部分,即主的降临以及随之而来的胜利、审判和恢复。

启示录是一部关于我主耶稣基督将要再来、施展大能的启示之书。“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启 1:7)。这句话是此书的关键。写给七教会的书信(象征着整个教会在不同境况下的遭遇)全都根据这一句话来定基调,它是那速速临到的上主在说话。接下来的异象指向了同样的终局,全书最后一句话则回应了开篇的表白,证明这正是全书的主题和目的。“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启 22:20)。基督徒其余的向往盼望,都与此景密切联系。被造之物从眼下的呻吟苦难中蒙了解救,我们的身体得赎,在圣洁的共同体中得以完善,内在本性的更新以外在的形式实现——所有这一切的盼望,都有待于他的再次显现。

虽然之前使徒的著作将我们的盼望隐约地指引至此,但从前它仅仅针对我们的个人生命,而且面向上帝的国度和整个世界。在这里,它却成为万物的归宿。恶者更充分的暴露和敌人一时的得胜,都是为了基督的到来而预备。尽管人们对历史发展细节的解释存在分歧和不确定性,但我们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主耶稣基督大能降临的历史。虽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握有确据,知道基督必要再来,但在急难、责罚、凌辱的日子,在先知预言的最黑暗时期,我们需要更为专心地定睛在福音的保证上面。

基督再来的教义本身是一个得胜的教义,而得胜则是末世教义的典型特征。“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 16:33)。这句话是上主在最后的讲论中留下的遗言,从此之后,我们要从他仆人的行动、举止和言语中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他们与这世界及其中执政的、掌权的角力,但却摆出得胜征服的姿态,知道他们的主已经战胜了仇敌,在十字架上胜过了对手。因此,他们靠着爱他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 8:37),并且明确宣告自己的信念说,“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么?”(约壹 5:5),“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 5:4).在启示录中,这种精神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因为在那里,虚设的胜利变成了上主及其子民眼见为实的凯旋。写给七教会的书信中每一个应许都是留给那“得胜的”,而最后一封信将得胜的仆人与他们得胜的主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体:“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启 3:21)。在预言性异象开始的时候,羔羊展开书卷,代表了胜利的结局。第一个异象就是一位得胜的征服者要出征讨敌,随后尽管他会面临诸般冲突战争,我们对于他最后的得胜已经有了把握和预期。我们得知,他们“胜过他,是因羔羊的血”(启 12:11)。我们听见他们高奏凯歌,手舞棕榈之枝,直等到最后一战中他率领天军横扫天下。随后,得胜者洋洋归来,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 19:16)。

但一方的得胜将是另一方的失败和定罪,所以在启示录中也有审判的教义。今世的君王受了审判。这句话可以作为全书很大一部分内容的总结。基督以世界之王的身份施行审判,于是这世界落入他的审判之中。邪恶势力一度占领这个世界,以及基督必要审判这个世界,在新约之前的作品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最后两封书信(就是彼得和犹大的教导里),上主公正审判的庄严宣告,已经成为震耳欲聋的雷鸣狮吼,完整回应了我们在旧约中早已多次听见的全部先知预言。

我无需特别引述启示录中贯彻这一教导的方式,也不必提说邪恶势力如何以各种强大形象出现,更不必多说上主投下的各种灾难、惩罚和最终的毁灭。基督再来之宣告,一开始就注明了世人之遭遇:“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启 1:7)。这样的语气贯穿了全书。世界并没有一声不发地在上主面前消化,安静地变成上帝的国度。相反,这世界将化为灰烬,承受全能上帝烈怒的酒榨,落入烈焰硫黄的火湖。而且,审判不仅要落在执政掌权的邪恶力量上,也要落在人间万族头上;不仅临到每一个国家,而且落在每一个人身上,落在每一个没有记录在生命册上的人身上。凡不承认这世界将因为背叛上帝而遭致毁灭,拒不接受基督愤怒审判将要成为现实之人,必然会将这整本书从正典中剔除,同时也不得不将前面的每一卷圣书中大量充满生命力的部分撕去。

世界末日作为终末成全教义的一部分,其诸般特征在书信教导的基础之上有了明显的进展。但只有当先知的预言越过耶和华的日子那至大至终的危机之后,这种进展才最为清楚地被我们所看见。主的再来并不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最后一件事情。当他再来结束这个时代之后,当争战已经得胜、审判已经完成、万事都已过去,世界的最后结局才会显现出来,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归根结底,“复原”才是此书的终极教义。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 21:1-2)。就此,我们来到全部圣经教导的顶点。在这最后一步,从前关于未来如何的教义将拥有清晰的定义,给出令人完全满足的答案。人性将要完全——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社会的完善。上帝之城出现——圣洁之城!人性发展的真正趋势要成为现实!上帝古老的应许要全部成就!

请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此书最初读者的语言中,“城”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一个城就是一个完整构建的社区,有自己的居民,建有一组形式各异的建筑物,表明其生机勃勃的生活。它是一个成熟社会最完美的实现形式和最典型的代表,在其中,人与人彼此依赖,关系交杂,协作增进了每个成员的福利,并确保合一的共同体生活。如前所述,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养活自己的居民,也是人类最高福祉的条件。

无需赘言,现实中的城市是如何乏善可陈,我们也无需讳言其失败的原因。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所有族群都饱经外忧内患,经受过各种冲击创伤,往往只能依靠暴力和压迫他人才能勉强存活下来。历史不过是人类社会的记录簿,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庞大帝国不断地走向灭亡。它们兴起又消失,另一个帝国在留下的废墟上重建,最后也化为泡影。甚至从该隐出发建立第一个城市开始,这一无穷无尽的循环就再也没有停止下来。谁要是对曾经和现在遍布人类世界的社会成果进行考察,一定会精疲力尽、心灰意冷,几乎无法从社会的进步和世人的经验中预见到人类社会完善的一天。

然而,人类的天性就是要实现自己受造的倾向,满足自己的盼望。历史让我们绝望的地方,圣经为我们打开了希望之门。事实上,圣经正是一部预备上帝之城的冗长历史记录。从这个视角来理解,圣经的内容将更为清晰。我们习惯把圣经视为一部个人得救的指南。它的确有此功效,但其目标远不是如此简单。它向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个体的恢复,还有社会生活的复原:上帝所创造的不仅是人,还有上帝之城。它所呈现的社会或城市,并不仅仅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而是有其自身的存在和生命;上主在其中得了满足,人也在其中完全实现其命定的目的。天上的耶路撒冷,在上主而言是新妇,是羔羊的妻子(启 21:9),在人而言,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加 4:26)。随着它的出现,上帝启示的救赎之路上升到顶点,而人类的历史也在此终结。因此,圣经的最后几章通过完成全书之前篇章所绘制的蓝图、揭示前面所有步骤所达到的结果,宣告了圣经的统一性。

若是从圣经中拿掉最后“天上耶路撒冷”的异象,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段落、一段崇高的描述、一个重要的启示,还是全书的结论、让之前的一切得到解释和证明的最后安排。于是,我们手中将只剩下一个未完成的计划,在其中人类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神圣的预备也没有取得充分的成果。对于那些不满足个体生命完善的人来说,如果圣经的结尾没有为我们建造一座上帝之城,上帝的启示就不无遗憾,反而留下了许多未得解释的事。但圣经没有使我们失望,它什么遗憾也没有留下。伟大的终末成全历历在目。从最初人类的盼望直到上帝的各样预备,全都无一例外地指向终局。

在这神圣故事的起头,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紧随其后的是那些与他同为应许后嗣之人。他们在世上仿佛客旅,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因为他们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 11:10)。到了时候,神圣的目标逐渐变得坚实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拣选的民族,一个上帝亲自构建的政体,一座圣城,一座上帝的圣殿。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通过上帝奇妙干预和圣灵的激励,这个属世的预表系统被分别为圣,得了荣耀。然而,我们是希望看到先祖盼望的实现,还是希望看到他们所预表的一切恩赐成就?先知和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然后是福音的确认,最后是上帝亲自出手,将整个旧约体系从地上扫除。当约翰写下这段文字时,当圣经最后出现的新耶路撒冷不再是旧耶路撒冷的重建,而是作为预表之事的成就时,旧的系统早已不复存在。

这个异象告诉我们,在蒙选的子民看到他们永久居住的城之前,世间的大戏要先结束,这个时代将要过去,上主要降临,死人要复活,审判要临到,现在的天地要销灭,新造的世界将要出现。

而眼下还是预备的时间。还有许多未竟之事,需要耽延许多的时日。上帝预定了一个新的社会,要从众人之中将其成员一一找出,并将他们聚集在一处。他们也要经过试炼磨砺。将来社会的基础,必须他们亲手劳碌奠定。这个完美社区要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恢复上,也要靠着他们彼此无私的连结。罪已经摧毁了真实的关系,他们必须在废墟之上重新理清头绪。这事的成就,就在耶稣基督里!代偿和赎罪,和解和救赎,这些术语说明了基督中保之工如何帮助我们修复与上帝一度破裂的关系。凡接待基督耶稣,承认他是主的人,就因此进入了恩典之中。罪不再使他们与上帝隔绝,视同陌路。上帝要转脸向着他们,他们也要转向他。他们与天父相交,也藉着圣灵与圣子合一。上帝住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住在他的里面。这样,首先是每个孤独的灵魂在基督里与上帝恢复了关系,随后,当圣徒相聚一堂,上帝的宝座和被杀的羔羊将住在他们中间,他们的共同体要得荣耀,而上帝要永远与他们同在,永远做他们的上帝。

人不仅需要恢复与上帝的关系,还需要加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好。要了解人类的堕落给每个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只要看一眼世界史或社会史的任何一个片段就足够了。不要说全地遍满强暴,就是法律和司法机构本身也无法公正待人。保罗说得不错: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恶行,根源在于人性的堕落。如果我们可以恢复普遍的正义和爱,那么个人内心的幸福和完美就有了保障。基督徒将在上帝之城里得到安全保障,城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是义人,那里的爱将永不止息。

在这个阶段,上帝的教导显然集中在公义慈爱的品格培养上,以福音为基础,激励人彼此相爱。命令的总归就是爱——爱才是人生的最高成就,是上帝育人的目标。这一目标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生活预示着未来,而未来我们要生活在集体社会里,住在联络整齐的一座城里(诗 122:3)。因此,对于接受福音的人而言,上帝已在他们的心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团契基础,教育他们养成爱的习惯,为将来之事做好准备。为了强调当前工作与未来福音应许之间的这种联系,我们的主委托最后一位在世的使徒作为圣经最后一卷的作者——他既是主要的教师,教导我们要爱自己的弟兄,也开了我们的眼,使我们看见福音最后成就的完美。

因此,这个世界是为预备上帝之城而搭建的脚手架。在今世,福音的基本原则得以建立,天国的子民被招聚在一起,受训和预备停当。与此同时,所有的道德品格都在冲突和日常经验中得到了锤炼,但在最后的烈火和永恒的审判将罪恶永远清除之前,虚荣的自负和邪恶的狠毒还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待到巴比伦大城倒塌,上帝之城将显现。

如果个人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理想,那么回到恢复原貌的伊甸园,也许就足以让新天新地的居民安居在旷野,躺卧在林中(结 34:25)。这种对人类幸福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人的脑海中,他们厌倦了社会的混乱、腐败和苦难,甚至认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人性完美的障碍——事实上,这个世界几乎就是邪恶所生长的身体。因此,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希望简化一切社会关系,喜欢描绘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天堂,并要求重新恢复伊甸园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宗教也都以这种方式承认了对人类社会的绝望,无意识中承认自己的计划缺乏真正的社会基础。但上帝的启示并不被启示领受者的期望所影响。尽管其他方案回避人性深处发出的最高呼唤,但上帝的福音定意要实现人性的最大需要。它不仅命定了个人幸福,而且要完善成就整个人类。在全书结束的时候,它预言永生上帝已经为自己的儿女预备了一座城,一个新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