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如果一个家庭从事在家教育,孩子还没有从大学毕业,没有就业,不要轻易地、完全地相信父母之在家教育经验。许多人有很高级的理论与神学,但未必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好的教育。
我以为,教育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即使成功,也不是单单谈到的那点经验。
免责声明:在教育上,我们家是探索者,不是可以模仿的榜样。


主权神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任何推崇的事物推崇到极致,再归在上帝的主权和上帝的荣耀之下。

我听过有将教育提高到毁家高度的,结果大概是毁了家,也失了学。毕竟,儿女只是箭袋里将要射出去的箭,而婚姻才是那“离开父母,二人成为一体”的核心家庭。在教育上激进,乃是未必教育规律的。如果不打算毁家,则在家教育是需要估算成本的。

我们家的在家教育课纲选择了SonLight,理由是阅读量大,采用真实出版的读物,比较方便进行灵活的世界观教育。但一开始计算的成本是一年一个邮包将所有书买回来,后来发现一年需要10个联邦快递邮包,光是在邮资上就要花费差不多1千美元。算起来,每年的教材费用是近2,500美元,加上打印耗材(彩色激打墨盒与打印纸),文具,实验用品和空调水电之类,以及家里的空气净化器,大概还要1,000美元。这是明面上的成本。至于课外阅读,我们买外版书几乎不眨眼,而且同时订阅了audible和***Epic!***两个阅读服务。

另外,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我们家,Emma是全时间投入,按着她在国企做白领的价值,至少1年15,000美元;我这自由职业就不算了,一天投入4小时在教育上,按着我的翻译产出计算,大约1年18,000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外活动(社交需要)的成本,比如报名体育活动或者field trip等等。

大致而言,我们在家教育3个孩子,明着投入的成本一个月差不多要5千元人民币,而投入的时间成本则在1.5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

我不喜欢毁家办学这个说法,但算起来我为了省钱而停止读博士,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工作和教育安排,还有若干巨大的压力,至少算是败家兴学了。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我们在重庆的生活大抵如此,也许一线城市会好不少吧,但我没有什么经验。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也许父母之一就能完成教育,但若孩子多,有孩子存在学习障碍,父母分工,一人教育一人工作,未必能够。

还是回头说说父母共识的问题。教育是一个长程项目,即使一开始有共识或者一方略感勉强,到了几年之后,转换教育形式变得越来越难,而可见的教育成果并不一定那么好,父母共识也许会有些动摇。我也见过因为这事成为怨偶的夫妻,虽然勉强,但毕竟是在家教育,责任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不能说公立出了问题,也不能说学堂不稳定,一切的后果都得自己承担。工作挣钱的一方或许会怪罪在家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教育,而在家的一方或许会苦不堪言,积着满心的忧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家采用父母一起在家教育,而且每年轮换教导最难的孩子,彼此都能理解其中的甘苦,在一个人对着孩子发怒时,另一个人可以温柔地拥抱一下对方,好言相劝。自然,这涉及到事工的整体安排,就是昨天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