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有一个纪念和合本翻译100周年的学术会议。4月份爬香山的时候答应要参加,条件是提交一篇论文。时过境迁,转眼到了年末,文债堆积如山,生活捉襟见肘,一想到明年1月要开学的新学期,就有点不知所措。

不过John提醒我,自己背的锅,再黑也要含泪背完;自己扛的十字架,再重也要大喊一声你的担子是轻省的!


离开高校之后,在学术研究上诸多不便。论文和图书馆资源是很难访问了,查询知网的文章也颇为艰难,完全依靠朋友们帮助,将我感兴趣的文章发来一读。而研究生和实验室则更是无法措置,许多项目都只能是个腹案。

5月我询问重大的师弟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博士生给我,安排做一点圣经文本的大数据分析。我实在羡慕D.A.Carson或者S. Porter可以安排博士生做希腊文语法的文本分析项目,但最近一看自己的桌面,python的ide都没有,我是大概没有什么时间再自己编程的了。

我的朋友们回答说,现在的研究生都是忙着做可以发文章毕业的事情,等着毕业之后找一份工作。作为导师,也不好随意支配研究生的时间,他们自己也不会感兴趣的。这样的回答自是应有之义,不剥削学生,不逼着学生叫“爸爸”,不让学生跳楼的导师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了。

于是本来已经有了论文的腹案,只好暂停了下来,看来要变换研究思路才行了。

10月份John开始催促,又重新拾起项目的思路,开始收集素材,但时间拖延,直到本周才有机会动笔。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文法分析的思路,建立了计算机语言的标准分析模型之后,语言学的进展非常之大。特别从1970年代末开始,因着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方面的进展需要,对汉语语法和文法的理解,也有了许多进展。

回过头来看100年前的和合本翻译,当然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用今人的标准去苛刻古人也不是什么得意的做法,但是对和合本翻译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了解其翻译的进路和经验,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我做语言学研究乃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我希望有一个实用的释经框架和合适的工具,可以用汉语比较好地分析圣经文本。这个框架和附属的工具不应当太过艰难,而是有高中以上语文训练的传道人都能做到的,不需要依托原文和英文工具书(这涉及到神学翻译的问题,以及最近的小麦书房事件)。如此一来,就有必要评估和审视和合本的翻译文本,用现代的语法理解来批评其翻译,一来帮助更好的释经,二来留下一些经验,为着日后的译经者作为参考。

尽管计划如此,但我离开学术界和高校之后的诸多不便,立刻就显露出来。(大概主要还是缺乏图书馆、经费、时间、实验室和研究生团队的问题)。周一开始动笔,一整天的时间不过是在和缓慢的网络斗争,与谷歌学术、知网等学术网站打交道,下载和预备了大概50篇参考文献,一边浏览,一边整理素材。

参考文献

周二已经是截止日期,一大早就起来煮咖啡,终于在深夜12点之前大体上完成了论文的初稿。仅讨论最后一个例子,提摩太后书2:11-13:

<strong>2Timothy 2:11-13 </strong>πιστὸς ὁ λόγος·

εἰ γὰρ συναπεθάνομεν, καὶ συζήσομεν·

εἰ ὑπομένομεν, καὶ συμβασιλεύσομεν·

      εἰ ἀρνησόμεθα, κἀκεῖνος ἀρνήσεται ἡμᾶς·

      εἰ ἀπιστοῦμεν, ἐκεῖνος πιστὸς μένει,

            ἀρνήσασθαι γὰρ ἑαυτὸν οὐ δύναται.

和合本翻译:

有可信的话说:我们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我们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

**分析:**按照Porter的讨论,这是混合了第一类和第五类条件句的一个例子。[1]这几节经文中的四个条件语句(均由εἰ引起),但动词的时态各不相同,前件中的动词从最普通的aorist(συναπεθάνομεν)过渡到较强的present(ὑπομένομεν),再到情感色彩极强的future(ἀρνησόμεθα),最后回到present(ἀπιστοῦμεν)上,但和合本的翻译没有能清楚地表达出这种精巧而刻意的改变。而前三个后件的动词是future,最后一个后件的动词是present,和合本的翻译也没有表达出来。

参考翻译:

这话是可信的:我们与基督同死,也必将与他同活;我们一直忍耐着,也必将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要不认他,他也必将不认我们;我们若有着不忠心之事,他却仍然保持着信实,因为他永远不能不认自己。

在参考翻译中,条件语句前件采用了“一直” + “着”表示现在进行体,“若要”表示将来体,“若有着”表示现在进行时;后件用“必将”表示将来体的动词,“仍然”+“着”表示现在进行体,“永远”表示从现在一直持续的持续体。

希望通过这样的规范方式,在不损害文字的流畅和易读性之下,能让汉语读者有框架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条件语句以及动词的时体和时态。

[1] Porter.Verbal aspect. page 313. Porter认为,采用aorist的与基督同死,乃是基督徒的基本状态,而present的忍耐,则是当前基督徒所面临的状态;第三句的future,Porter认为应当理解为将来时做subjunctive,乃是一种预期的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被基督所拒绝)。最后一句虽然也是否定形式,但保罗有意选择了present的ἀπιστοῦμεν,结合后面的πιστὸς,此处不应理解为“不信”(not believe),而应当理解为“不忠心”(be unfaithful)。最后一句没有采用καὶ来连接,因此并没有如前面三句一样说明不忠心的后果,而是转而断定基督的信实,并用神的属性,“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加以了说明。


好了,我这就去赶工周末的讲道稿、出埃及记查经材料的校对和使徒行传翻译。(请判断“这就去”+“句尾的标记符‘了’表示什么时体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