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四月,把这一期工作坊做完了。从10月到4月,21个周一的夜晚,算是告一段落。我在一个一个地结束手中的事,等待着安息年的到来。

上周六还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安排了三人的神学口试。事后我对协助我组织,担任秘书的Ian说,其中有一个答辩,大概是我们这一生之中很难再遇到了。其中牵涉到的女性牧职、压力与反抗、城市教会的新处境、同工团队的微妙平衡、不同个体与历史经验的交汇、参与者与未参与者、最后的闭门讨论与不记名投票、事后的反思,值得写一本“非虚构”小书。也许在安息年得空的时候,我应该写出来。

上周五结束了PRTS的220课程翻译,“希腊文新约释经”。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语法上的收获,十分有趣。接下来这一周要赶着看“221”的翻译了。

昨天在办公室协助Ian与前端的程序联调。Ian对我说,大体上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如果程序出了bug,我似乎就立刻焦躁起来。这倒是我没有注意到的,大概是因为我在时间安排上没有为bug这种解决预期不确定的事件留下足够的buffer吧。每一分钟都是码紧的。


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期的工作坊。我是几乎不备课的,所以每一期的框架大致稳定,但使用的案例和灵机一动的“preaching”多少是不同的。

这一次的安排:

第一讲:目标,框架和总体介绍

第二讲:系统神学(圣经论检讨);释经的出发点;释经框架与历史-宗教-文法进路

第三讲:文化背景:强拆屋顶;古实女子的肤色;战争的地理考量

第四讲:使徒行传 14章简单分析;词汇研究(加拉太书中的温柔);斯特朗编码的应用;审判(士师);关于当代圣经注释的评论

第五讲:上下文为王;马太福音8章和16章的上下文;哥林多前书6章的上下文;关于文本互涉、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以及脱离上下文的意象展开式解经(“彩虹解经”)的批评

第六讲:汉语特征与和合本翻译

第七讲:机械分层(part 1);哥林多前书 1:4-9; 歌罗西书 3:5-11 文件大小:340M

第八讲:从机械分层到释经大纲:马太福音 28:16-20;SWORD查经方法

第九讲:体裁分析-新约书信;以弗所书 3:14-19;一点答疑和回应

第十讲:体裁分析-叙事分析;马可福音 6:14-29

第十一讲:体裁分析-希伯来诗歌;平行体与翻译;诗篇1-2;诗篇 23;大范围修辞;修辞性说法;

第十二讲:释经过程说明;修辞的回顾;诗篇67

第十三讲:释经与应用;耶稣的比喻;路加福音15章;马太福音 13章;约翰福音10章

第十四讲:圣经预言与预表

第十五讲:讲道工作坊导论:讲道的目的、意义、作用、方式、态度、期待;“好的讲道”与“无结构讲道”

第十六讲:复习:讲道作为福音性回应;司布真、凯勒;关键字法示范:加拉太书 2:15-21

第十七讲:关键字法回顾;马太福音 8:1-4;哥林多前书 11:17-34

第十八讲:讲道练习(略);分析法简介;出埃及记3:11-4:18

第十九讲:讲道练习(略);文本法简介;“怜悯向审判夸胜”;“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你的财宝在哪里?”

第二十讲:示例;2017年圣诞节;哥林多前书 11章17-34;赵氏孤儿

第二十一讲:讲台表现;讲道示范:但以理书1章-《但以理还在》


昨天Annie的感想已经发表。我在博客上抄写一份备案,在公众号上就转她的链接。谢谢Annie的回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Eddy老师释经课上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对这堂课的印象。老师援引了提姆·凯勒牧师的话:“精彩的讲道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我们每一篇讲道都应该是好的讲道。”

释经讲道工作坊的目标是帮助讲道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个个主日在传道人眼中,仿佛坐火车时,快速闪到面前的电线桩),无论状态好不好,都能够建立起框架,产出一篇“好的”讲道。

我是作为旁听生报名,但上课也颇为认真,只在春节外出时有一次缺席。而且从第一堂课,就拉了先生一起听,他做笔记和机械分层作业都比我更认真。

“买书吧,阅读吧,思考吧,enjoy!”

这一期释经讲道工作坊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战线似乎拉得有些长,涵盖面很宽,但听课的感觉是轻松、愉快、充实的。以至于释经课中途结课时,我误以为要结业了,心想:还没有听够呢,怎么就结束了?

当然也不能白白听课,因为释经是要真正用上挖掘功夫的。用老师的话说“工作坊”是需要挽起袖子参与进来的。但像我这样的内向之人,不发言也不会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好好阅读老师指定的书目,好好听课、练习与思考。不过作业全靠自觉,因为老师根本没有时间改作业。

每堂课后有问答时间。大家的问题涉及各个层面,有时候与课堂有关,有时候是教会棘手的问题。只要大家提出来,老师都会很真诚地作答。问与答,氛围都自由而宽松,当然,也有些问题自身就是无解的。

最难的部分

最初的机械分层可能是整个课程最难的部分。机械分层是个技术活,要用到我们中学毕业后就渐渐陌生的语法分析。 上了释经课,我才发现过去对圣经的阅读是蜻蜓点水式的,虽然自己很不想承认这一点。而机械分层除了能够带来目标产品(释经大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放慢脚步,慢下来,再慢下来。

我和先生每晚都要在附近的公园散步,那段时间,他开始给我讲《创世记》,因为他用英文听圣经,速度比平时慢很多。因为英文没有汉语那么熟练,听到的细节反而更多。听他的讲述,我很惊讶,有很多细节,我仿佛从未留意,过去读经的时候轻轻就滑过了。可是离开这些细节,我们其实无法很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甚至故事本身。

收获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的听课感受,但是课程一开始讲述的“工具”真让我感觉有些高大上,我也产生过疑问:国内还有那么多无法获取有力“工具”的传道人,他们怎么办?但讲到后面,我发现老师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方法。换句话说,这堂课,或许要讲述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假如传道人面前只有一本圣经,只有圣经的上下文,能不能讲道。

因此,相比“旁听生”而言,本就在教会讲道的“同学们”收获应该是更大的。有的牧师同学从前要用各种注释书,还不一定能够理清思路,用了机械分层之后,就能从经文自身得出释经大纲,有效地预备讲章了。并且真正实现了课程的目标:讲道或者教导,不依靠外部资源,完全可以来自经文本身。并且不干枯也不匮乏,而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

那略微荡开的一笔

Eddy的释经课依托的是两本书:一本是罗伯特森·麦奎金的《理解和应用圣经》;一本是唐纳德·汉弥尔顿《平衡的讲道》。

讲课内容可以说紧扣这两本书,但也有很多内容是书里没有的。

在技术层面外,老师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牧师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迷途”,帮助传道人渡过生命中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困境,坚持服侍。更重要的是,帮助传道人建立属灵的节奏,张弛有度。

他有时课上还会略微荡开一笔,讲起“道”来。

比如,他谈到“没有疑惑的信仰是不成立的,疑惑的信仰是真实的信仰”。

当你在教会遇到疑惑之人该怎么办?我们很多时候,是让人搞清楚了再进来。而耶稣不是,他自己跨越了99步,门徒只需走一步。

真正解决疑惑的方法,或许是像耶稣一样:把一件事交给他,介入到大使命、参与到服侍中来,疑惑就渐渐消失了。越多服侍,就越多经历他的同在。

比如,他讲合一:我们要在教会共同体里才能真实地爱人。我们要在彼此的差异中,体会在基督的根基上爱人,个体无法体会这种爱,离开共同体,很难体会这种爱。信心是基础,爱是表达。如果不是基督的爱成为根基,我们可能就爱不起来。

还有,北京大火那一年,他在北美讲道。他讲自己如何预备讲章,与现实的处境结合,台下的人都在流泪:“在圣诞节,回想我们的主降生时也是这样被驱赶,他也是当时的底层人士。”

字字真言

课堂上金句频出,比如:

传道人不要在意自己有没有状态,而要在意是否忠实地传讲圣经。

讲道要尊重圣经的权柄,配合圣灵来讲。

讲章的导言、引言要联系会众的需要,要从经文出发,体察到会众的需要。

知识不仅是理解,更多需要实践。讲道也是一个艺术胜过技术的活计,试一试才知道。

我们不是要去驾驭神的话语,而是被神的话语所拥有。讲道是要长期坚持的,是很艰苦的委身。

真正的喜乐可能是平淡的。

讲道先要对自己讲,要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

要维持使自己舒服的属灵节奏。要休息、要灵修。要保持阅读,要不断有观点和知识的输入。

不要用讲道去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讲道是敬拜的一部分。

你过去讲的道可能没有人记得,就像你去年吃过的饭也不记得了。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不吃饭不行,属灵的食物也是同样,吃了什么不需要记得,但是一定要吃。

极其重要的一点

这堂课培养出来的牧师,不仅会忠实于圣经去讲道,而且还会教导和讲授好的释经原则。从牧师的讲道,信徒能够学会阅读圣经、释经。如此,教会将有一群人,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不会今天夜里用电话吵醒牧师,明天陷入极大的“属灵争战”。只有会众都平安无事,牧师才可能平安无事。

我想许多人仅仅明白这一点,就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仅仅明白这一点,或许这堂课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事实上,这么好的课程竟然是免费的!)。

最后一课的劝勉

老师最后一堂课,讲完讲台表现后,有一场讲道,经文是《但以理书》第一章。

没有任何王朝会永恒,一切压力、逼迫都会过去。问题是: 当那一天过去的时候,你还在不在?

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

我们如何学习但以理:维持自己的信仰,当王朝更迭、文化更新,当主再来、当主应许的一切来临时,我们依然在这里站立。


还有其他的几个回应,略微短一点,但也很有意思。Peter是已经拿到“道硕”,有经验的传道人。我估计他的收获是比较多的。他提到我的作业“劝退”了不少人,则自然是我刻意为之。我并不想有太多人来搭便车,随意的参与。所以事先要求的作业是很多的。这个工作坊虽然尽量适配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传道人,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受益,毕竟形式还是会决定内容的。

Eddy您好,以下是我的释经工作坊反馈。

我是在参与服事满了5年的时间节点,参加了Eddy的工作坊。一方面,我期待透过这个工作坊进行讲台服事的反思;另一方面,我也期待在讲道方面得到些提升。 

先说说记忆深刻的成果(对上帝大能的经历)吧,在工作坊的后期,我藉着工作坊提供的工具系统:7个小时内完成了一篇20分钟的试讲(非逐字稿);4天内完成了两次讲道预备(包含逐字稿和ppt这些)。在工作坊之前,一篇完整的讲道,我需要预备的时间在30-40小时之间。 

再说,我对这个课程的印象,用十二个字概括:框架清晰、工具实用、信心提升。特别在说一下最后这个点吧,这套工具流程,给我最大的惊喜:帮助我摆脱对参考书的依赖,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面对经文,尽可能真实地面对经文,用我当下处境下够得着的方式(不是幻想的方式)真实的面对经文。 

       接着,评估下我当初的小目标。讲道技术层面自我感觉有提升,对讲台服事的反思方面,最大的提醒是“讲道也是我们敬拜的一部分”,这点我在不断学习中。 

最后,是特别是写给未来的。非常有挑战的消息是:Eddy很认真严肃的布置作业,以致于我周围有人看到作业量之后就退却了;好消息是:Eddy从不检查作业。 

“免费的东西总是昂贵的”,因为免费你就不能要求老师批改检查作业;也因为免费,参与者就需要更加自律。大概这本身也是对参与者的一种提升吧,参与者需要学习为了更大的目标而自律,如果没有自律,“免费的课程”结出的果子就是“免费的效果”。“免费的学习”是件更加严肃的事,正如恩典是更加严肃的事一样;越是免费的东西,越要慎重思考啊…… 在感恩中一起学习吧    建议:Eddy可以至少建议以后的参与者自己组队,互相检查作业;如果在Zoom学习中穿插些问题,不时指定姓名回答下(或者让我帮你找经文之类),如果是我,我会更加专注。    谢谢Eddy的付出,谢谢你们其他家庭成员在背后的付出,特别为他们幕后的付出点赞和感恩。 


Ian的分享如下。他是疫情之后开始慕道,去年才受洗,稳定参与聚会的。在参加了前面的释经部分之后,他到了重庆,参加了我现在的“近视预防”项目。这算是“小鸡”邀请年轻人到重庆生活的往事给我的勇气吧。

Ian觉得有些内容无法应用,这大概是对的。我有时想象能向年轻人展现一种“释经和讲道可能达到的高度”,为他们将来的服侍开一扇门。我自己是在多伦多做访问学者时,因为看到一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才有了做出以后生活中若干选择的信心,也是在CIU感受了“地上最接近天国”的基督教社区生活,才有了坚持一种处境化事工哲学的勇气。Ian日后会慢慢从中获得勇气的。

Res. by Ian

祝贺eddy老师的工作坊结束啦, 最后的讲道和劝勉很感人, 也有点狡猾. 感谢神的带领和弟兄姊妹的代祷, 我在这半年有很大提高. 通过工作坊的学习, 以及来到重庆之后, 被Eddy老师带领着观察, 认识了轻轨战舰的大家, 亲身体验之下, 见识和生命都得到极大喂养. 信仰从一个遥远的答案, 变得好近, 像一条伴随生活流淌的河.

在我的感受里, 工作坊分为了两个阶段, 一个是技术阶段, 第二个是复杂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 情绪很高涨, 知识上收获很多, 应用上进步明显, 比如历史文化背景\和合本翻译\机械分层, 等等. 在第二个阶段, 则发现很多非知识性的东西, 应用上的进步缓慢, 很难提出具体的问题.

贯穿工作坊的有一些经常重复的原则, 比如"按照圣经作者的原意…“听到耳朵除了茧子. 同一个内容在两个阶段中有明确的发展, 比如机械分层时不理解的关键词, 后来在讲道时候才明白关键词法的使用, 又在真正试讲时候发现并不能生搬硬套. 另一个贯穿工作坊的, 是一种常识的展示, 从释经到讲道的"好"和"平衡”, 到示例中不断展示的个人观点.这样的重复和发展中, 总会有某个场景, 会让我觉得"原来Eddy要说的是这个". 比如在大学生营会听到了很多故事的细节, 比如听Eric分享他的信仰生活, 比如工作坊最后的但以理1章的讲道. 这也是我在前半部分的反馈中, 最后提到的"抱怨", 总感觉老师不够"嚣张", 讲的内容怎么像动物的身体一样难拆解.

在应用上, 知识支撑下的原则和常识, 给人踏实好用的感觉, 哪怕观点拿出来很犀利, 也有底气, 因为这就是简单的事实. 而另一方面, 非知识的部分就有点小马过河的意思. 具体来说, 从出埃及记4:1的系统神学化开始, 学到的东西就用不起来了, 更别提后面的示例法. 甚至"讲道需要重复"都挺难吸收的, “讲道是敬拜的一部分"现在还没理解. 应用进展缓慢导致后面几次很容易走神, 把笔记记了完事, 甚至还缺了一次没听完. 虽然有可能是因为反复听的次数太多, 但主要是因为无法提出具体的问题, 或者对我来说工作坊的性质变成了劝勉, 我的回应也变为了被动接收.

但这绝不是后半部分的收获小了, 只是不知道怎么衡量, 绝不是说热情降低了. 工作坊前半部分提供的工具, 足够支撑后半部分的示范发挥作用. 只是生活这件事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带领, 不清楚工作坊的大家会怎么应用. 这种担心大概是因为我太幼稚. 之前复活节活动时就发现, 真正当父母的反而对孩子特别放心, 让一群孩子在满是坑的院子里抓鸡惹鹅, 我担心的不行.

在我的生活里, 也许释经讲道工作坊可以成为我开始书写的契机, 更加了解自己, 了解神…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我的文章无法体现我慈祥温柔的性格。比如,Ian也这样说,但他是从反面而来的,觉得工作坊里的我不如文章里体现出的“嚣张”。哎,年轻人……

Res. by Aiqun

谢eddy老师的付出,每次看到您在镜头前悠悠哉哉的娓娓道来,感觉释经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机械分层挺有趣的,随着在纸上分析,脑海里似乎也有线条感,对于经文表达的重点更清晰了,虽然还不熟练,有的时候恐怕也没分析对,但不会影响体验练习过程的乐趣,现在拿到一段经文,会情不自禁的试着分层,希望有天也能总结出大纲主题来。

读过您的文章,感觉很犀利、非常有个性,没想到老师本人讲话温和,很有恩典,很真诚。对于讲道经验的分享,要有充足的时间研经,使我知道不能单单靠自己感觉判断,是否“好的讲道”,而是无论如何都要诚实面对上帝,传达信息给会众,自己哪怕对于经文没有感动,认真做好释经工作,圣灵会使用神的话来对人心说话,这鼓励我对于上帝的话语不敢懈怠,不能打折扣,并顺服主的话语,也对圣灵透过作者表达的意思,更谨慎面对。

工作坊结束的时间很快来临,有点意犹未尽,我需要反复听每次课的录音,以便于熟记于心,更需要常操练基本功,最终找到自己擅长的讲道风格。

再次感谢eddy老师,您的慷慨,给予我有机会,素不相识,却能够参加这个工作坊,愿我们的主大大赐福您!


好吧,我就说这么多。作为自我关顾的一部分,自己做完一件事以后的“celibration”和“review”,于我是重要的“收刮”。

接下来是安息年,下一期工作坊大约是明年8月去了。我会利用安息年来重整一下事工,也需要平衡一下家庭的经济需要。手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需要筹款(目标是3万/年),但无法公开分享细节。我就用这一篇作为“以无根水为引”煎服的方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