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沙盘推演),在国内的在家教育到初中之后,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去公立学校卷过,大概很难跟上国内公立学校的程度。大部分走在家教育的家庭,似乎都是厌倦的公立体制,希望自己走出一条新路来。

这事涉及“评估体系”问题,同时也牵连“选择课纲”问题。但似乎首要的问题是评估体系。

举个David的例子。上一个学年他由我来教导,我们每天上午花费大概两个小时时间学习,下午我午睡、做家务、工作,他自己阅读历史和科学课程指定的材料。我们中途有很多中断的时间,有时是需要帮助其他孩子学习,有时是我出差在外,有时是另有活动安排……最后的在家教育成果是,36周的课,我们只完成了大约18周。另外,我教了他一点打字、Python编程,Meditation。在数学上,我们随手弄了一点斐伯纳切数列,学习了长除法开方,以及他那一点加减乘除,还有大约3周的每个上午都在看NBA Final。到了学年结束,当然怎么赶也赶不上进度。一时间家里阴云笼罩,骤雨将临。

好在我们使用了IOWA的评价指标,有着前一年的成绩作为参照。我自信满满地以为,今年的教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投入的都是有效时间,虽然课纲没有完成,但教学成果还是可以检验。

David这一年增加了认知测试(智力测试)的成绩,最终如下:

Image

比较去年的标准分成绩,他的Language & Arts 从213长到247,数学从206长进到243,诸如此类,Social Studies的进步也很明显。我疑心这里的SS就是未来的SAT,用来衡量孩子的累积知识点,到了高中毕业,大概需要到2,222左右就可以了。

当然,若没有这个标准水平测试,我自己也不会有信心认为用半天教授了半个课纲的在家教育是一种合格的教育。标准成绩也使得我和Emma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接下来一年的教学方案。我们最终决定,接下来的一年慢慢将David的教育从完全的在家教育转为部分TPS网课。这样的考量是为了节约我的工作时间,同时保证可以完成基本的课纲。所以我们将Language & Arts交给了TPS,我只负责数学、历史和科学。


无需过多解释,在家教育的评估,Emma注重过程评估摸着石头过河),我只希望做结果评估(白帽/黑帽,能Hack就是好猫)。最后,自然是衡量了时间分配、家庭收入来源以及教学安排做出某种妥协。

按照我的血泪经验,如果没有参考评价体系,在家教育很容易陷入“自以为义”的崇高境界。举个从微信公众号上看来的例子。仅做事实引用,不做价值判断。下面的引文出自公众号“文以载c道”发表的《基督化教育的悲剧》,作者肖遥1973,黑体和斜体为我加的:

对于林语堂取得的文化成就,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能否做到,因为我不在乎、也不稀罕,谁羡慕、谁跟随。
但论到基督教教育,论到我孩子们的未来,我读完他的传记之后,心理非常沉痛,我问女儿,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问了三遍,她的回答是:“荣耀神,服侍人”。
如果我能选择孩子们的未来,求上帝怜悯我,我宁愿他们是:爱主的贩夫走卒,只懂中文,熟悉中文圣经,热心传福音,参与教会建设,而不是像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的文化大使,一辈子悖离上帝的教训。
但愿他临死的时候,像十字架上的强盗突然悔改了,非常戏剧化,这只有上帝知道了,我最媚俗,也不敢称之为弟兄或基督徒。

第一句话我看懂了,最后一句话看不懂,似乎爱主的贩夫走卒也不见得就会用中文的标点符号。(关于标点的批评,参见《不用句号的写作》)。但我更担心的是,爱主的贩夫走卒甚至连成语“贩夫走卒”的意思都不懂,因为无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结果都没有可资比较的标准。否定性的教育目标是很容易制订的。“不在乎、不稀罕”这种目标我可以随口说一百个不重样,但判断一个孩子“懂中文而且只懂中文”,大约要难很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不能排除文化而掌握语言,一个掌握语言的人能否甘于做贩夫走卒(按照现代理解,在城市里做快递和保安,当然也可以考虑协勤与辅警,都是我很尊重的职业),也是另说。但从在家教育的实施而言,教育的目标总是需要有可以评价的指标,否则可能引起各种不必要的动摇和疑惑。这些问题以后再讨论吧。

关于路径选择,可以参考两篇旧文: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作为项目的教育及其要素

事工哲学(69)|在家教育

其他链接:

在家教育(1)|美南、杜家、禁枪与川粉:处境化,系统迁移与目标理解。

在家教育(2)|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产品还是项目?

在家教育(3)|教育的可能性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条路是多车道,还是高空钢丝悬索?或者,有没有通过不同教育路径,最后达成同一个目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