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在家教育研讨会暂时做不成。打算抽时间随便聊聊在家教育的事情。【免责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或属灵权威。我所讨论的是我自己的经验,不用于任何专业指导。任何参考这里的意见教育孩子的,请自行承担责任。】

![](https://eddyemma.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pexels-rajesh-ram-6012558.jpg)
No Looking-back, Education is muddy.
第一件事情,大约是“作为项目(而非产品)的教育”。我从前大概想过,比如“[我们下一代的吗哪](/posts/2022-03-05-manas/)”,“[我们下下一代的吗哪](/posts/2019-01-12-e4ba8be5b7a5e593b2e5ada6efbc8814efbc89-e68891e4bbace4b88be4b880e4bba3e79a84e59097e593aa/)”,“[我们下下一代的下一代的吗哪](/posts/2019-07-31-e4ba8be5b7a5e593b2e5ada6efbc8823efbc89-e68891e4bbace4b88be4b880e4bba3e79a84e59097e593aaefbc882efbc89/)”之类。但这个概念值得再说说。

从国家的角度,甚至从学校的角度,教育是一种产品。Pink Floyd的MV,“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主要就谈这个问题。看看就了解了。

但对于家庭而言,教育是一个项目Project),不是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可替代劳动力的产品Product)。我觉得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做不做在家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线是很成熟的,连高考题目都有专门的团队可以来猜题,各种培训流水线一应俱全,个体家庭的教育其实很难在学术上与之竞争。

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感觉,现在的公立教育“产品”相当失败。我自己在高等教育行业做了20多年(19912011),也做过一点职业培训,对此算是有些见识体会。

项目是资源限制之下的一次性“产品”。产品是重复的生产过程(process),项目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阶段(phases),对于家庭而言,意义完全不同。如果你是一位幼儿教育老师(比如蒙氏教育机构),你是在做产品,一年一年地提升产品的平均性价比;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幼儿,要考虑的问题完全不一样。

简单是说,教育是一个项目,每个阶段都很重要,而且不容易返工。如果在7岁的时候没有教会特定的认知与技能,10岁的时候是无法使用7岁的教材来回炉的。每个阶段的教材、教学法和互动方式,都是跟孩子的年龄高度匹配的。

我也不认为任何过去成功的项目可以用来抄作业。人家的孩子进了常青藤,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径能走通(走通就成为产品线了。而个体教育是个独立风险项目)。因此,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必要的冒险——直到2030年之后,才会有机会来最终评估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算得成功。同时,有些路径一旦选择了,改换为其他路径的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指数增加。比如,我们家的孩子一开始就打算实施英语在家教育,现在基本上不太可能进入国内的公立学校,甚至连学堂、共学之类的形式都很难转换。从各种迹象看来,个体教育都具有项目特征。

总结一下,个体教育是一个历时性项目,是一种必要的冒险。每条路都有自己的沉没成本(牺牲了其他道路),最终你的孩子会在不同的路径上展现出不同的可能性。

对于我来说,尽可能保留孩子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是优先考虑因素。我不是上帝,无权剥夺孩子们太多的可能,未来的人生是他们的(或者被双重预定的)。

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的在家教育,大概会为父母和孩子增加许多负担。

其他相关文章:

在家教育(1):关于在家教育思潮的传来与滞后,以及处境化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