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产品似乎是从外表看不出差异来的。比如油品的质量,大部分人都无感。所以,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加油市场上,大部分人都是根据牌价来选择加油站。但加油站经济学也包括品牌、口碑、进价、销量、竞争对手和利润均衡的考量。

神学翻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甚至神学书籍的出版,最近也在肉眼可见地萎缩下去。

将近年底,手中的几本书正在收尾,Eva和Annie翻译的《Providence》已经结束,安德烈正在校对修改Joe翻译的《Lord Teach Us to Pray》,Emma在通读《Workplace Discipleship 101》,Gideon在翻译《Beyond Biblical Integration》,陶陶在做《Life Giving Leadership》,而我自己手中的《以弗所书注释》还剩下10,000句话要翻译。

今年合作的几位新的译者(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经验,而是我从前没有合作过),总体上看,水平都挺高的,我也尽力在帮助大家拿到项目,有些收入。

最近那篇《译者去世3年还没拿到翻译费》的文章在译者中间引起诸多感想,不过这种事情在翻译界似乎并不罕见。但我所合作的基督教出版机构,都是非常有信用的机构,我从来没有关心过翻译费能否拿到的问题,甚至连字数都不用自己计算,放心地接受编辑给我计算的字数。


很多机构认为“跨文翻译”是一个翻译团队,但我从来没有将这个团队维持下去过。一个没有持续项目和盈利模式的团队不配存在——而神学翻译大概正是如此。

通常,我希望借着一两个项目的有利时机,与合作的译者好好地共事一段时间,如果可能,也用我有限的经验帮助他们提高翻译的水平,熟悉项目处理的流程和工具,感受一下译者受到重视的氛围。也许错过一个项目,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合作。

这翻译的事,一不小心已经做了10年,算是有得有失。所得是在十年中间,翻译项目帮助我们一家活了下来,我在其中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和同事(大概合作过上百个译者、编辑)。但年复一年,我希望看到的神学翻译工作者的处境改善一事,终究是镜花水月。

大部分译者在第一次听到我为他们设定的报价时,都是类似的反应:

艾迪牧师,谢谢您的坦诚和机会,我可以接受这个报价,而且这个报价已经高于我自己接的神学翻译报价。

当然,我希望我们交付的译文质量也相应地比较正常。说起来,译者得到正常的报酬,输出正常质量的文稿,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现今的世代,似乎这样的要求也不可得。

教培行业和健身房(对了,还有Tony老师发行的美发券)似乎是零售行业中唯一可以先收钱,再提供服务,做不下去了就良心发现地退费或良心不发现地跑路的行当。而翻译这种事情,从来没有见过先付款,再提供项目的。

我每年都会重申一遍我的基本要求:

译者需要生活。译者需要有尊严地生活。译者需要养家糊口。译者需要购买CAT软件和其他工具(包括但不限于Acrobat Pro,IDesigner,FineReader等等)。译者需要阅读和提高水平。译者需要咖啡机和咖啡壶。译者需要心理咨询和圣经辅导。译者需要给孩子们交学费。译者需要脑白金、褪黑素和深海鱼油。译者需要医疗和养老保险。所以,和我合作的机构,我都希望可以满足我的“主内机构最低友情报价”(在我的商业报价上打骨折),并且基本上要求月结或者项目完成后立刻结算。

这一年也有许多机构约我翻译。明年似乎档期已经排满。有时我想,是否可以预售今后一年(或者一个月)的翻译工作量,然后再来等待客户提供翻译项目给我呢?最后按照健身房的做法,过期不候。


有一个译者找到我,说起从前为了某出版社翻译一本书,至今没有出版,也没有拿到钱的悲惨遭遇。出版社似乎就是如此,不差钱,也不付钱。

他希望做一本神学翻译的书籍,所以我简单地交流了几句。但似乎前景不明,无论是拿版权、筹款还是寻找中文出版方,他都是一头雾水。我也没有太多精力关心这一类事情,所以无法快速地提供他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只是说,无论我翻译的书属于哪一家主内机构,现在大多交给“恩道”和“微读书城”出版电子版……

他设想自己将书翻译出来自己用PDF格式散发,我告诉他这样是不行的,需要首先取得版权。特别是他人在北美,一不小心就会引起知识产权诉讼,还是小心一点为好。作为译者,没有必要趟入版权的浑水。

……


说起来令人心碎。一本200多页的书籍,所要的翻译费不过$3,500元而已。但是我的译者通常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做完这么一点工作,算起来时薪还不如北美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就是这样的报价,似乎在这个世代也很难得。所以我实在不想再拖更多的译者“下水”。

好了,按照“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最后需要盼望了。对于明年,还是多有盼望的,因为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为我们付上了代价……

但更务实的说法是,只要还有译者活着,就说明译者的报酬实在不低了。毕竟还是可以和送快递、开出租车相提并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