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年龄比陶陶还小的年轻人问我,是否可以从事神学翻译。

如果说我连大学英语四级也没有过,并没有任何“凡尔赛”的意思,我只是平实地叙事而已。

我确实没有过大学英语四级,为此我的本科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当然,除了英语不及格,还有什么结构力学、数理统计之类的也挂科。不过事后看来,我的英语和数学其实是家学渊源,日后谋生吃饭,还是靠着这两样。

我可以随意地说那时的英语教育不切实际,所以尽管我没有过四级,但我的英语基础并不算太差。也可以说我不太喜欢连续数学,比较喜欢离散数学、组合和概率,所以日后做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并不显得太吃力。

但实情并非如此。日后从事翻译,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Eve问我如何知道自己有神学翻译服事的呼召。这个问题很容易把人绕进去,只要不断地追问一个人,最后我们总可以不负责任地说,他/她可能没有呼召吧——关键在不断地追问。

所以,我告诉Eve,呼召是一个实践判别:

  1. 是否喜欢从事神学翻译?我说的喜欢,不是一时的喜好,而是从内心和灵里发出的喜乐。做IT也是一样。喜欢的人可以不以为苦地加班,而不喜欢的人真是一天也做不下去,尤其是某个函数1天也没编译通过,被bug卡住的时候。
  2. 同行的评价如何?你的编辑、客户和其他译者是否常常给你正面的评价?我能做下来,大概也是因为一路上很少有人批评我的译文,基本上算是比较认可。
  3. 是否能做得足够的快速,同时平衡质量?这是关键,太慢的人只能做专业做牧师,业余做译者,不能专业做译者,业余牧会。
  4. 事工是否有果效?或者说,你翻译的文字是否真的让许多人受益,结出圣灵的果实。

译者的呼召不是主观印象,不是自我感觉,而是可以比较客观衡量的指标。

当然,我在看译者的试译时,特别注意中文表达、神学词汇和圣经的熟悉程度以及在简单语法处理上的错误之处。

这些东西是很难隐藏的,而且特别重要,因为翻译里面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内容。

这些东西和有没有四级,有没有高翻学位,有没有笔译证书没什么关系。我见过各种高翻毕业或专8,并不能做好基础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是恩赐不足吧。


恩赐很重要。这是圣灵随己意分配的,所以没什么可说的。试译的时候如果起点就比较低,看起来稚嫩,英语句法、汉语表达和神学基础看起来都不是太理想,虽然学位或资历甚高,我也常常直言建议说,大概不适合从事神学翻译。

为此我得罪了不少人吧。

但神学翻译不是那么好养活自己。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去长安,还要被质问一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只有被这样质疑过后,还能欢喜地坚持下来,同时得到“有诗如此,居或者易”的外部评价,才可以一试吧。

刚打算入门的译者,需要预备好接受批评的心态。我自己的态度是,不太批评个人,只是针对具体的翻译来讨论。误译就是误译,表述不当就是表述不当,心理失误就是心理失误,技术短板就是技术短板。但许多人都不希望接受批评,或者说缺乏受教的心意。

偶尔能遇见乐于受教的译者,也是一件快事。


我现在的翻译项目,有一些会邀请别的译者来翻译,我编辑以后给客户交稿。这是我为了神学翻译事工做一点努力,培养下一代译者的方式。对于乐于受教的译者而言,一般合作两本书左右可以成熟起来,掌握一点基本的翻译技巧。

但我在编辑的时候,几乎每一个错误都会挑剔出来,发给读者反思。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一个好的编辑如果只是修改了文本,提高了译稿的质量,却没有帮助译者提高,对于资源是一种相当可惜的浪费。

我也不喜欢“不教而诛”,若时间允许,总是会指出错误的类型,并给出我的修改版。

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批阅编辑仅仅针对一个译者也不充分,最好能收集为素材,发表出来给更多的译者借鉴。

比如最近的编辑意见和译者交互:

Chapters 27-33 narrowed that focus onto providence over sinful willing and doing. **第27-33章则把焦点集中在神的旨意上,而不是罪恶的意志和行为。** 误译。而且不太理解是如何发生的。(over的理解问题?)修改:第27-33章则把焦点集中在神对罪恶意志和行为的护理之上。

Turning to God’s Providence in the Lives of His People
使神的百姓转向神的护理

这个标题也是误译。语法理解有误。修改:转向神对百姓生活的护理

In what follows, the final goal of providence will never be far from our discussion of its nature and extent in the conver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od’s people.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会始终围绕着神子民的归信及其本质和范围来讨论护理的最终目的。
这是不是弄反了?

如果没有神在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的工作来打开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不到或感觉不到我们被罪辖制的程度,以及我们自己无法脱离这种辖制
这样的中文应该可以处理得更平顺一点。“以及”用得不好。修改:如果没有神在圣经的启示和圣灵的工作来打开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不到或感觉不到我们被罪辖制的程度,也无法脱离这种辖制。

这些词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被锁链捆锁,它拦阻了我们做非常想做的事——信靠和爱耶稣。
这个句子有两个主语,也是不太好的表达。“它”不明确——一般是指代主语。修改:这些词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被锁链捆锁,无法做到自己非常想做的事——信靠和爱耶稣。

- - - - - -

我对每一页文稿都会提出若干类似的问题。但有恩赐的译者可以很快从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的盲点,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处理水平。译者的大部分问题都会重复出现,因为这是流水线工作失去新鲜感和兴致之后自然的心理反应。好的译者的关键在于,“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越过时空相见”的时候,也可以凭着直觉避开这些简单的坑。我在翻译的时候,只要原作者的写作符合逻辑,能够构造出连贯的思路和语境,我很少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会始终围绕着神子民的归信及其本质和范围来讨论护理的最终目的”——这是从神学上与作者的总体思路有些不协调,我不需要看原文也能嗅出这里的不妥,“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会始终围绕着护理的最终目的来讨论神子民归信与生命改变的本质和范围。

然后我会再去看原文,啊哈,这位译者在22:15分以后对于被动语态的敏锐和感知会下降56%……


理论上,一个没有通过四级的译者也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译者,而一位资料高深、试译很好的译者不一定能把一本200页的书好好地翻译完——恩赐和气质不对。

但另一方面,“全栈”型译者极为罕见,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

举一两个例子:

The one God reveals Himself according to Scripture as the Reconciler, i.e., as the Lord in the midst of our enmity towards Him. (巴特,教会教义学1.1, 399)。

昨天的那位小朋友译为:独一的上帝根据圣经启示了作为和解者的自己,即作为被我们对他仇恨包围的主(耶稣)。

从神学上讲,上帝不是根据圣经启示了自己。不是先有了一本名叫圣经的说明书,上帝再“根据”它来启示自己。所以,这是一个神学意义上的误译(即使语法上可以说得过去)。第二,读到“as the Lord in the midst of our enmity towards Him”的时候,需要自然地联想到罗马书5章10节,”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

如果一个译者想不起来巴特的名著”罗马书释义“,不能从reconciler, enmity towards Him立刻反射到这一节经文,并自然地结合和合本的表述来翻译这句话,在我看来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巴特。


从这个意义上,我给昨天请教讨论的小朋友说,不太建议他过早将神学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也许有很多他可以翻译得很好的文本,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他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并不是专业和证书可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没有四级证书、中年入行、半道出家的神学译者,简单分享一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