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挑了就近原则来说,因为这也是解经的重要原则。

其他重要的原则是:上下文为王 + 常识。

  • 上下文为王:一定要照顾上下文,才能确定一个句子的正确翻译。
  • 常识:如果上下文读下来,某句话明显逻辑不通顺或者语气不对,90.9%是有翻译问题了。有的翻译中文非常流畅,但是意思完全反过来。大多数时候,是通过通读全文发现的。

好了,举例如下。

上下文:

Competitive sports are often organized and led by unbelievers who sometimes encourage overly 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r. My little league baseball coach taught us to win at any cost. He told pitchers to deliberately hit batters with high batting averages. He showed us how to take out a second baseman (for the year) to break up a double play. He told me once when I didn’t plow into the catcher, “If he gets hurt, that’s his problem!”

这段话讨论一个棒球教练对球员的指导。我们关注的句子是: He told pitchers to deliberately hit batters with high batting averages.

我的译者翻译为:

他告诉投手,要故意以高打击率打击击球手。

这样的翻译有什么问题?这就是需要引入“就近原则”的地方。关键的问题是,“with high batting averages”,按照就近原则,若语法上均可成立,一个短语应当修饰最近的主词,也就是“batters",而不太可能修饰遥远的"pitchers”。圣经里有些难解的经文,也是通过这个原则来解释的。

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他告诉投手,要故意投球击中那些平均打点高的击球手。

回头讨论另一个原则:“常识”。

如果了解棒球的常识,就知道“batting average”是一个针对击球手的指标,投手的指标是“三振”,“四坏”,“首发胜率”等等。

所以,按照常识,这句话的翻译也应当接近:

他告诉投手,要故意投球击中那些平均打点高的击球手。

但是,从中文上读过去,似是而非的翻译:

他告诉投手,要故意以高打击率打击击球手。

似乎并无语法问题,貌似也很合理。因为,译者都会尽力调整语言,让自己的译文通顺。但是,如果一开始的理解就错了,那么句子修改越通顺,反而越难以校对出来。

上下文起到什么作用?

我读到这句话的译文感觉不对的原因,第一感就是这位教练太好了,与上下文中"不道德"的坏教练形象严重不符。以高打击率打击对手,这种教练也太励志了!而原文的意思,看到一个好击球手,就故意投球(速度在100-150公里/小时的硬质棒球)击中球员的身体,让对方下场,这才符合上下文嘛。

大家知道你们读到的译文里有多少隐含的错误了吧?往往你读到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这就是我们需要“跨文翻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