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段文本的含义是困难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读方法。
可以试图去了解作者的本意;也可以不管作者的意图,仅仅从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来分析;或者,按照目前最流行的方法,仅仅考虑读者的理解。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现代最流行的文本批评方法了,认为文字一旦写出,就自有其生命力,常常向读者传达作者所没有的意图。
例如,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结尾,就是在重庆融侨的转转桥拍了一个有趣的镜头,却有人分析为隐喻黑皮的生活是永远在绕圈,永远被追逐,不会结束,云云。

当然,最经典的读者解读,是中国的大学生们解读“大话西游”,如果周星星在拍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意图,那简直是神奇了。大家不过是借着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而已。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困难所在,作者的意图往往是不可能准确的知道了,而如果仅凭文字,则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现作者所写的矛盾的文字,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不能假设作者有一个统一的意图,所以不能对此作出解释。而凭借读者自己来解释,对于圣经这样包含超越的存在的意图的书籍,对于这样关系是否永生的启示,似乎又有些不足。

呵呵,Hermeneutics, 释经学,原是一切知识的起点,但是确实最难的一门学问。
×××××××××××××××××××××××××××××××××××××××××××××××××
所以,我更喜欢用文学的方式来看圣经。看看耶稣所写的经典短篇小说,好撒玛利亚人。

有 一 个 人 从 耶 路 撒 冷 下 耶 利 哥 去 , 落 在 强 盗 手 中 。 他 们 剥 去 他 的 衣 裳 , 把 他 打 个 半 死 , 就 丢 下 他 走 了 。 偶 然 有 一 个 祭 司 从 这 条 路 下 来 , 看 见 他 就 从 那 边 过 去 了 。 又 有 一 个 利 未 人 来 到 这 地 方 , 看 见 他 , 也 照 样 从 那 边 过 去 了 。 唯 有 一 个 撒 玛 利 亚 人 行 路 来 到 那 里 , 看 见 他 就 动 了 慈 心 , 上 前 用 油 和 酒 倒 在 他 的 伤 处 , 包 裹 好 了 , 扶 他 骑 上 自 己 的 牲 口 , 带 到 店 里 去 照 应 他 。

第 二 天 拿 出 二 钱 银 子 来 , 交 给 店 主 , 说 : 你 且 照 应 他 ; 此 外 所 费 用 的 , 我 回 来 必 还 你 。 你 想 , 这 叁 个 人 那 一 个 是 落 在 强 盗 手 中 的 邻 舍 呢 ?

这一段文字里面,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这人如何被打,如何生命垂危,如何祭司和利未人弃之不顾,而最让犹太人瞧不起骂为猪的撒玛利亚人却医治包裹他,照料他,吩咐店主。这些细节全部用来表现何为一个好邻居这个概念,故事之生动简洁,完全是大文学家的风范。

×××××××××××××××××××××××××××××××××××××××××××××××××
我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教会的查经班会如何来解释,也许不会一句句的分析其中的神学含义吧。
不能理解圣经的美,阅读圣经就如同法利赛人读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