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学翻译杂谈(17)|构建中国本土神学的困境
老朋友包教授的在线讲座,题为“构建中国本土神学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题意一望而知,并无不妥。但我开他的玩笑,从一个译者的角度询问,“困境”究竟是什么语言功能?或者说“中国本土神学”用作主格还是宾格。 ...
老朋友包教授的在线讲座,题为“构建中国本土神学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题意一望而知,并无不妥。但我开他的玩笑,从一个译者的角度询问,“困境”究竟是什么语言功能?或者说“中国本土神学”用作主格还是宾格。 ...
想要查询这本书的信息,才发现豆瓣已经下了,找不到了。大致信息,同济大学出版社,石松等译。 我向来不太读中文翻译的作品,所以并不太熟悉这些译作。一般而言,只有朋友推(tu)荐(cao),引起我注意,我才有兴趣评论一下。 ...
Dr. Roy King是我从前在CIU最亲爱的教授之一。我从他学习了讲道学(Foundation of Preaching)、属灵建造(Spirit Formation)和教会领导力(Ministry Leadership)三门课。事实上,我还选了Dr. King的Christian Couching,但因故没有上,因为那时他已经离开全职的教职,在Myrtle Beach参与一个新教会的植堂数年,学校换了校长和行政,新一代的学生也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了。我的许多牧会理念、事工策略、讲道技巧和领导方式,都是从Dr. King那里言传身教而来。 ...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中国谚语) 在使徒行传开始的一段,耶稣给使徒的教训并不是因为你们必须顺服我的命令,所以去宣教,而是等待圣灵的风吹起火势,然后在去。 ...
以西结所见异象,那自祭坛涌出、带来医治的生命之河并无支流汇入,却水量渐长。属世的头脑将之视为悖论,然而悖论仅仅存在于物质世界而非灵界。属血气的人无法接近属灵真理的水泉——“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且“没有人知道神的事”。 ...
庄严地宣告上帝能成就不可能的事是一回事;作为神的仆人,赌上自己的名誉让祂在敌人面前做不可能的事,则是另一回事。这就是以利亚的信心。他知道是神会通过超自然的行为,证明自己大能的存在。当他呼唤火从天上降下的时候,便把自己作为永生神先知的名誉置于烈火之中了。“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 以色列的神,”以利亚祷告说, “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我是你的仆人,也是照你的话行了这一切事” 。若有火来,就证明神和他的仆人是对的。否则,神将被否定,先知也被证明是无用。 ...
第八章 新一代的新信仰 “每一代基督徒都应该操行其自己的信仰,无人可以活在上一代人的信仰中。”(G·艾伦·弗里斯) ...
文字翻译是一种历时性工作。译者的表述会持久地存留,等待另一个时刻的读者。 面对面的口语,是可以随意的,片段的,许多语法要素都经过表情或语境很好地表达,甚至通过对话之人共享的“隐秘知识”来表达。但书面翻译没有这样的同时性,需要很好地顾及历时性的表达。 ...
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或简称邓克效应(DK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1]但能力欠佳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并不比能力较佳的人高。[2]邓宁和克鲁格于1999年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此认识偏差,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原文: 几周以前,我透露自己正在做一些研究,打算揭发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现在,我的研究已经足够充分,可以开始这个系列的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