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哲学(183)| 下沉的改革宗
我喜欢释经工作坊和讲道工作坊,乃是因为在举例的时候可以非常灵活,完全根据现场来调度。有的时候,我会邀请学生现场指定经文,我们一起用20-30分钟从释经到产生出一个可以工作的(practical)讲道大纲。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地分析一段相关的经文,很简单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也让学生理解我得出某个立论的圣经依据。在释经学和释经式讲道的框架下,这样的解释不太容易冒犯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们。 ...
我喜欢释经工作坊和讲道工作坊,乃是因为在举例的时候可以非常灵活,完全根据现场来调度。有的时候,我会邀请学生现场指定经文,我们一起用20-30分钟从释经到产生出一个可以工作的(practical)讲道大纲。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地分析一段相关的经文,很简单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也让学生理解我得出某个立论的圣经依据。在释经学和释经式讲道的框架下,这样的解释不太容易冒犯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们。 ...
有位年轻人联系我,希望到我这里来看看。我们从前没有见过,但正好这周有一门“讲道学”的课要开设,所以我就说,来听听吧。 ...
冬天到了。一场大雪,黄石公园的所有道路全都关闭,大提顿公园的内部道路和访客中心也不工作了。没有地方可去,只能预备回家的小礼物。 ...
布衾多年冷似铁,归来倚杖自媒体。(杜子美,《茅屋为秋风,吾庐独受冻》) 杜老师47岁入川,51岁写下这首诗时,已经在倚老卖老了。 ...
神学作为哲学皇冠上的明珠,从来没有暗投到我这里来。作为一个自小缺失了“基督教古典教育”启蒙(甚至小学也只读了4年)的工科生,当我进入神学训练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诗曰:四十一年过去,飞起一脚尖)。 ...
关于劳森博士的垮掉,多说几句。大部分是引用别人的观察和评论,我来洗稿。 有人指出,如果是安迪斯坦利出了这事,劳森博士的粉丝圈怕是要跳出来用唾沫把安迪淹死。但他们对于自己的偶像还是比较维护,“不要忘记所有人都是罪人”,“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魔鬼四处游行”,“大卫犯罪,但日后在王位上复辟成功”。 ...
OnePassion Public Statement The board of OnePassion Ministries mournfully announces that just recently Steven J. Lawson confessed to the board that he has had an in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a sin that has disqualified him from ministry. In response Steve has resigned from all his duties at OnePassion Ministries. ...
昨天发表的通谕与牧函,收获了一点严肃的讨论。赶紧需要略微澄清一下: 作为一位后宗教改革时期的福音派基督徒,我不喜欢“通谕”或者“牧函”这样的名词。在公教语境中,“牧函” = Pastoral Epistles,或者提摩太前后书加上提多书。至于内容,我在下面继续澄清。 按照我的理解,“牧函”是内部沟通,是牧养性质的,是场合性质的。 我自己从来没有写过“牧函”。我只写“代祷信”。这大概和事工定位有关。在教会内部,我使用“Church newsletter”,“Publich Prayer Requests”, 或者礼拜中的“Announcements”等方式。除了名字不同,大意是一样的。 除了少数几位公开按册发表“每周牧函”的名家,我几乎不知道另有人写“牧函”。这原是对的。如果“牧函”旨在内部牧养,我不知道有许多人每周都写,是一件颇为合理的事情。但这一事实构成了一个悖论,仿佛我刻意要批评一大群同工同道亲朋好友。其实,我只是无知而已。 我不喜欢那种“胸怀天下”,一开始就意在牧养全球华人基督徒,却将自己的文章称为牧函的作家。 疫情之后,许多教会的光景不好,仿佛陷入几个荒年。在此之中,许多牧者每周(或者不同的频率)尽心地写作“牧函”,竭力保持和羊群的联系。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是可佩服的。“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参见前述第2点。 我认识几位改浸路线的牧者,也是生活中的好友。他们都使用牧函很好地牧养会众。所以在前一篇文章中,特意用“在主日诵念”、“神学性的”作为附加约束,澄清我所谈论的并非这样的好牧人。 作为一种牧养工具,我认为牧函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也许可以出一篇教牧学博士论文。 牧函的历史渊源 中文简体牧函的运用 量化研究:不同的频率和侧重,对牧函效果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的牧函:样本调查 反思牧函作为牧养工具的价值 致谢……(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给羊写信。) 最后,向所有用牧函认真牧养教会的各位牧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神赐福你们的工作,使你们的劳苦不致徒然。 ...
引用一篇旧文,TGC、新城要理问答和婴儿洗。开头是有趣的,剩下的内容倒是乏善可陈,甚至引起我在网络上拉黑了唯二的两位之一。 我不写“牧函”,大概是没有“使徒”的呼召和恩赐。但我很有兴趣读其他牧者写的牧函,有的时候我想,他们写牧函的时候,或许并非简单地针对自己教会的成员们,而是下笔之前就胸怀天下,想要在更广范围内流传的,就像保罗在歌罗西书中所说: ...
校对一本去年做完的书,《透视保罗》。说到这事,涉及翻译的不可能三角悖论: 根据爱婴斯坦(请齐唱“三博士歌”)的第一定律,光速是不变而有限的宇宙常数,没有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可以超过光速。 1.1 推论:翻译的速度是有限的,没有任何翻译者的翻译速度可以超过大脑的transformer网络运行速度。 1.2 推论:一个译者的输出受到翻译速度、充电、休息、心理状态、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有一个速度上限。 不可能三角悖论:客户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翻译、高速的交付、低廉的价格,但在三者中只能取其二: 高质量 + 高速交付 = 真是何等寶貴 高速 + 低价 = 瞎眼今得看见 高质量 + 低价 =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 anyway,这书因为要出版,作为教材。所以编辑大人严格地要求我再校对一遍。经过心理建设,我就心安理得地开工了:高质量 + 低价 = 再校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