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足以说明我的心情。因为写这个“非主内公众号”,常有弟兄姊妹来访,偶尔也留言。按照7人成线的联系原则,也偶尔有我认识的朋友来对我说,这位留言者是他们所认识的,或者在他们那里聚会过的,或者是举家去了他们的学校附近,将孩子送来读书的……

许多留言很短,微信也不允许发特别敏感的长回应。所以,我一般都是希望这些反对我观点的朋友自行写长文,自行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另一方面,我一般也遵循保罗老师教导的逻辑bug,凡事叫众人喜欢。

呵呵,这事怎么可能呢。我们总会冒犯一些人吧。比如,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

对了Eddy,你看过莱尔《圣洁》这本书吗?这本书很好。

没有看完……

哦哦,看了多少呢?看的那部分你觉得怎么样呢?

不知道你的意图是什么。这书语言很简单,写得很好。

我们的对话就这样展开。我知道这是好意。如果莱尔写得好,不看就是我的损失,而我的写作看起来不那么圣洁,也就解释得通顺了。

但我从前买了许多书,放满书柜上,大部分都没有看完。我那里还有Emma指定的《为青少年立界限》没看完呢,David都要去读大学了。另有7卷哈利·波特,是Angela指定要读的,才读到第一册的前面一段,哈里还没开始上学呢。

再说,如果每位公众号读者都为我推荐必读书目,我估计也只能说,如果此书不符合圣经,我们不需要读;如果此书符合圣经,我们就更不需要读了。


有些神学是单边的。缺少另一边的张力,这样的神学总是会失去平衡,滑向更远的地方。但平衡地冒犯所有的人,让每个人都不满意,却是更难的。所以我们需要保罗老师的教导,反其道而行之就对了。

从前写的文章在这里,事工哲学(114)|无法救赎的“单边”神学,主要是开一开保罗老师的玩笑,说一下这个“凡事叫众人喜欢”的逻辑bug。但因为经文太多,微信公众号是出不来的。所以略作大修,重新发在这里。

保罗有的时候很孩子气,会在写信的时候发点小脾气。但他所谓“凡事叫众人喜欢”,绝不可能是讨好众人,讨好所有人的意思。“众口难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亦必有“撕”我者也,才是人间正道。

保罗的意思是,我不求自己的益处,都是为了你们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真的像当妈的。


值得单独说一下32节:

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上帝会,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

32 Give no offense to Jews or to Greeks or to the church of God,

32 ἀπρόσκοποι ⸂καὶ Ἰουδαίοις γίνεσθε⸃ καὶ Ἕλλησιν καὶ τῇ ἐκκλησίᾳ τοῦ θεοῦ,

γίνεσθε ἀπρόσκοποι 不完全是主动语态的“使他跌倒”,而是“become blameless”或者“giving no offense”。

理论上,你不去招惹人,那人也有可能跌倒。而且按照孩子气的保罗的说法,那人已经在跌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惹他,免得他的良心谴责你。


如果有基督徒邀请你一起过圣诞节,你只管去吧。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

如果有人请你来重庆吃火锅,你只管去吧。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血豆腐是什么。

如果有内邦人对你说,圣诞节是“异教”的节日偷偷进入了基督教文化里,是属撒旦又名古蛇的;复活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万圣节,感恩节同理,Monday是拜祭月神,Sunday是源自太阳神崇拜,其他5天也各有花样,8月的August自然是罗马暴君,六月“June”是纪念罗马神后朱诺,而十二月“December”是写错了十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时间错置……

Oh My,愿主赦免你的灵魂,因为你们已经大大地得罪了我的良心。

保罗的神学很清晰,地和其中充满的都属主。当我们进入世界(而不是脱离世界),这世界才可能得到救赎。

我仍然对那些心怀恐惧的灵魂心怀悲悯。给我任何一个日子,任何一个节期,任何一个传统,大概都可以轻易找出某种”异教“的联系。

但那将5月13日改为11月1日的大格里高利,实在是(他所处的时代)一位伟大的宣教战略家。他没有使用隔离,分离,压制,强迫,而是借用意义转化,耐心地用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用普及和官宣去除隐秘和异教祭司阶级,用光明驱散了(某些人念念不忘的)黑暗。


一种失去平衡的神学,不可避免会滑向单边,失去自己的救赎,成为若干”极端“中的一种。

一种缺乏平衡感的历史神学(或许是许多militaristic Christians的通病),不可避免的会失去现实感,成为济州岛上的普利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