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的全面仔细批评研究

“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Christ-Centered Preaching, JDJD)是一种在当代福音派,特别是改革宗教会中广受欢迎的讲道学方法。它强调在所有经文中,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应将耶稣基督作为核心信息和最终指向。尽管这种方法有其显著的优点和忠实的圣经基础,但也面临来自神学、释经学和实践层面的多种批评。本研究旨在全面仔细地探讨“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的定义、核心主张、主要倡导者、圣经基础、所受到的主要批评及其论据、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的修正或替代方法、与其他讲道学派的比较,以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变,并对这些批评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估。

1. 定义、核心主张、主要倡导者、论据和圣经基础

定义与核心主张: 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主张,整本圣经,包括旧约,都是关于耶稣基督的启示。因此,每一篇讲道,无论其主要经文出自何处,都应最终指向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祂的生平、死亡、复活、升天和再来——以及这对听众的意义。其核心主张包括:

  • 基督是整本圣经的焦点:旧约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或道德教训,更是指向基督的预表、应许和预言。新约则宣告并解释了基督的来临和救赎工作。
  • 救赎历史的统一性:圣经是一个统一的救赎历史叙事,其高潮和中心是耶稣基督。
  • 福音的必要性:每一篇讲道都应包含福音的核心要素,因为听众——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都需要不断地被提醒和建立在基督的救赎工作之上。

主要倡导者: 著名的倡导者包括布莱恩·柴培尔 (Bryan Chapell)(其著作《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悉尼·格雷丹努斯 (Sidney Greidanus)(著有《从旧约传讲基督》)、埃德蒙·克罗尼 (Edmund Clowney)、提姆·凯勒 (Tim Keller) 以及与福音联盟 (The Gospel Coalition) 和一些神学院(如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相关的学者和牧师。

论据: 倡导者认为这种方法:

  • 忠于圣经本身的见证:他们引用路加福音 24:27, 44-45(耶稣在以马忤斯路上和向门徒解释旧约如何指着祂说的)和约翰福音 5:39(耶稣指出经文是为祂作见证的)等经文。
  • 提供了正确的释经框架:将基督视为解经的钥匙,可以避免将旧约道德化或寓意化,并揭示其更深层的神学意义。
  • 满足听众的根本需求:听众最根本的需要是认识基督并经历祂的恩典,而不是仅仅获得道德教条或生活建议。
  • 荣耀基督:这是讲道的最终目的。

圣经基础: 除了上述经文,倡导者还常常引用以下经文作为其立场的支持:

  • 哥林多前书 2:2:“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 歌罗西书 1:28:“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 希伯来书(全书):展示了旧约的献祭、祭司和圣约如何在基督里得到成全。
  • 彼得前书 1:10-12:论到旧约先知详细考察那预言基督的救恩。
  • 哥林多后书 1:20:“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

2. 主要批评及其论据

尽管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有其优势,但也招致了多方面的批评:

A. 神学批评 (Theological Criticisms):

  1. 三位一体失衡 (Trinitarian Imbalance):

    • 批评: 过分强调基督可能会导致对圣父和圣灵的位格和工作的忽视。讲道可能变成“唯基督论”(Christomonism),未能充分展现三位一体神整体的作为和荣耀。
    • 论据: 虽然基督是神启示的中心,但圣父是救赎计划的发起者和差遣者,圣灵则在信徒成圣和教会生活中扮演关键角色。平衡的讲道应反映三位一体神各自独特又协同的工作。
  2. 对神律法的看法可能扭曲 (Potentially Distorted View of God’s Law):

    • 批评: 有些形式的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可能未能充分处理律法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功用(作为指南),而仅仅将其视为引人认识基督(作为训蒙的师傅)或定罪的工具。这可能导致反律法主义的倾向,或者未能给信徒提供清晰的道德指引。
    • 论据: 圣经,包括新约,教导神的律法是圣洁、公义和良善的,并且对信徒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罗 7:12, 提前 1:8)。过度强调恩典而忽视行为和顺服,可能与圣经的整体教导不符。

B. 释经学批评 (Hermeneutical Criticisms):

  1. 旧约经文的过度基督化/寓意化 (Over-Christologizing/Allegorizing Old Testament Texts):

    • 批评: 在一些旧约叙事、诗歌或律法中,基督的联系并非直接显明。为了强行将每段经文都与基督联系起来,讲道者可能会采用寓意解经或过度解读预表,从而忽视了经文的原始历史背景、文学体裁和作者原意。
    • 论据: 负责任的释经要求尊重经文的历史特殊性和作者意图。并非所有旧约经文都以同样直接的方式指向基督的位格,有时其主要教导可能关乎神的属性、以色列的历史或普遍的智慧原则。强行解读可能导致“读入”(eisegesis)而非“读出”(exegesis)。例如,将大卫打败歌利亚直接等同于基督战胜撒旦,可能忽略了故事本身关于信心、勇气和神拣选的教导。
  2. 忽略经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Neglecting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Scripture):

    • 批评: 如果所有讲道的结论都“听起来一样”(即“你需要耶稣”),可能会使会众对圣经的广度和深度感到麻木。圣经包含多种体裁(历史、律法、诗歌、智慧文学、预言、书信、启示文学),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应用。
    • 论据: 讲道应该帮助信徒理解和应用圣经的全部教导,包括关于创造、护理、伦理、智慧、苦难、末世等不同主题。若所有焦点都狭隘地集中于基督的救赎工作,可能会牺牲其他重要的圣经真理。
  3. 未能充分处理“困难”经文 (Failure to Adequately Address “Difficult” Texts):

    • 批评: 对于旧约中一些描述神怒、暴力或包含看似与新约教导不符的律法条文的“困难”经文,以耶稣为中心的方法有时可能通过过早地跳到基督的救赎来回避其复杂性,而未能充分解释这些经文在其自身语境中的意义和挑战。
    • 论据: 会众需要被教导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棘手的经文,而不是仅仅用一个标准化的基督论答案来掩盖问题。

C. 实践批评 (Practical Criticisms):

  1. 讲道单调和可预测性 (Sermon Monotony and Predictability):

    • 批评: 如果每篇讲道的最终应用和结论都趋同,会众可能会觉得讲道缺乏新意和针对性,难以保持长期的参与和兴趣。
    • 论据: 虽然福音的核心不变,但其应用和切入点应根据具体经文和听众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2. 缺乏具体的道德教导和生活应用 (Lack of Specific Moral I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 批评: 过度关注“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有时可能忽略了“我们因基督应该如何生活”的具体细节。讲道可能停留在宣告层面,而未能提供清晰、可操作的伦理指导和门徒训练。
    • 论据: 新约书信(如雅各书、保罗书信的后半部分)充满了对基督徒行为的具体指示。有效的讲道需要平衡“指示性”(indicative)真理和“命令性”(imperative)要求。
  3. 未能充分利用圣经人物作为榜样 (Insufficient Use of Biblical Characters as Examples):

    • 批评: 一些倡导者为了避免道德主义,可能会贬低或完全避免将圣经人物(尤其是旧约人物)作为信徒效法或警戒的榜样。
    • 论据: 新约作者自己也常使用旧约人物作为榜样(例如希伯来书第11章的信心伟人,哥林多前书10章的警戒)。关键在于如何在指向基督的前提下,合宜地使用这些榜样。

3. 潜在的负面影响或实际挑战

  • 听众的误解: 如果处理不当,听众可能会误以为旧约本身没有价值,除非直接与耶稣联系起来;或者认为基督徒生活没有明确的道德责任,因为一切都已被基督完成。
  • 讲道者释经能力的挑战: 正确地从每一段经文中“发现”基督,同时又忠于原意,需要高超的释经技巧和神学平衡感。不是所有讲道者都能胜任,容易出现牵强附会的情况。
  • 可能导致“救恩论中心主义” (Soteriocentrism): 将所有焦点都放在救恩论上,可能会忽视神的其他属性(如创造者、护理者、审判者)以及国度神学的广阔视野。
  • 对非信徒的挑战: 虽然福音是核心,但对于初次接触信仰的非信徒,若讲道缺乏对其当下生活和世界观的连接点,仅仅重复基督论的宣告可能难以产生共鸣。

4. 对这些批评的辩护、可能的修正或替代方法

辩护与修正:

  • 成熟的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并非简单化: 许多倡导者(如柴培尔)强调,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并非意味着每篇讲道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也不是忽略经文的独特性。而是要找到每段经文如何指向人类堕落的状况 (Fallen Condition Focus, FCF) 以及基督如何是这一状况的最终解答。
  • 区分“红emptive-historical”与“Christoconic”: 格雷丹努斯等人区分了救赎历史方法(更注重经文在救赎历史脉络中的位置)和基督中心论方法(直接在经文中寻找基督的预表或教训)。前者可能更为灵活和贴近经文原意。
  • 强调“福音驱动的成圣”: 回应缺乏实践应用的批评,许多倡导者强调福音不仅是得救的途径,也是成圣的动力。对基督恩典的深刻理解会自然激发信徒的顺服和爱心。
  • 三步释经法: 一些人提出三步法:1) 理解经文在其原始历史和文学背景下的意义(“他们的故事”);2) 将其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联系起来(“祂的故事”);3) 将其应用于当代听众的生活(“我们的故事”)。这有助于避免直接跳跃和过度寓意化。

替代或补充方法:

  • 以神为中心的讲道 (God-Centered Preaching / Theocentric Preaching): 这种方法更广泛地关注神的位格、属性和作为,认为基督是通向神的唯一道路,但并非所有讲道都必须直接以基督的位格为唯一焦点。可以强调神的创造、护理、主权、智慧等。一些人认为这与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高度兼容,甚至是其基础。
  • 以国度为中心的讲道 (Kingdom-Centered Preaching): 强调神国度的降临、扩展和未来成全,耶稣是国度的君王。这种视角能更好地整合创造、救赎和新创造的主题。
  • 叙事讲道 (Narrative Preaching): 更注重圣经故事的叙事弧光和人物塑造,让听众从故事本身中学习,同时揭示这些叙事如何指向更大的救赎故事。
  • 平衡的释经讲道 (Balanced Expository Preaching): 强调对具体经文的忠实解释和应用,根据经文自身的重点来确定讲道的核心信息,同时承认基督是整本圣经启示的高峰。这种方法可能在某些经文中更侧重伦理教导、智慧劝勉或对神属性的默想,同时在总体的讲道事工中保持基督的中心性。

5. 与其他讲道学派的比较

  • 与道德主义讲道 (Moralistic Preaching) 的对比: 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强烈反对仅仅将圣经视为道德故事汇编,要求信徒“更努力”去效法。JD-JD强调人因罪无法自救,唯一的希望在于基督的恩典。
  • 与纯粹学术性讲道 (Purely Academic Preaching) 的对比: 后者可能侧重于经文的历史、语言和背景分析,但缺乏与听众生活的关联和对福音的强调。JD-JD力求将严谨的释经与福音的热情和应用结合起来。
  • 与主题式讲道 (Topical Preaching) 的对比: 主题式讲道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经文,而JD-JD(尤其是其释经讲道形式)通常从一段具体经文出发,并从中引出基督中心的信息。一些JD-JD的批评者认为,过于固定的JD-JD模式有时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主题式”讲道,即“基督”是每篇讲道的预设主题。
  • 与红字基督教 (Red-Letter Christianity) 的对比: 红字基督教强调优先关注耶稣的直接教导(福音书中红色字体的部分)。而JD-JD虽然也高举基督,但它认为整本圣经(包括旧约和保罗书信等)都以不同方式见证基督,力求从所有经文中传讲基督。JD-JD批评红字基督教可能造成“正典中的正典”,并可能错误地将耶稣在旧约律法背景下的某些教导直接应用于新约信徒,而忽略了基督工作的成全和新约的视角。

6. 历史发展和演变

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并非全新的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教会教父(如奥古斯丁)和宗教改革时期(如路德和加尔文),他们都强调基督在圣经解释中的核心地位。

  •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强调“唯独圣经”和“唯独基督”,认为圣经的中心信息是基督为罪人成就的救赎。约翰·加尔文也认为基督是理解旧约的关键。
  • 清教徒时期: 许多清教徒牧师也强调在讲道中高举基督。
  • 19世纪: 司布真等著名布道家也以其充满基督的讲道而闻名。
  • 20世纪: 荷兰改革宗神学对救赎历史的强调(如Geerhardus Vos)为现代JD-JD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神学家开始反思道德主义和自由主义神学对讲道的影响,重新强调圣经的基督中心性。
  • 现代发展:
    • 悉尼·格雷丹努斯 (Sidney Greidanus) 在其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从旧约不同体裁(如叙事、律法、诗歌、预言、智慧文学)传讲基督的方法,对现代JD-JD影响深远。他区分了“以神为中心”和“以基督为中心”的旧约解释,并主张后者更为精确。
    • 布莱恩·柴培尔 (Bryan Chapell) 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1994年初版) 成为了当代讲道学的重要教科书,他提出的“堕落景况焦点”(Fallen Condition Focus, FCF) 概念,旨在帮助讲道者从任何经文中找到与人类普遍困境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基督是这一困境的解答。
    • 福音联盟 (The Gospel Coalition) 等机构和相关牧师(如提姆·凯勒)在21世纪大力推广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和植堂理念。

近年来,随着JD-JD的普及,一些学者和实践者也开始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反思和修正,试图避免极端化和简化论的倾向,发展出更平衡和成熟的模式。

7. 对批评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估与综合

对“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实践方式。

  • 有效且重要的批评:

    • 释经学上的过度简单化和“读入”: 当JD-JD导致讲道者忽视经文的原始语境、文学体裁和作者原意,强行将每一处细节都寓意化或预表化为基督时,这种批评是完全有效的。这不仅不尊重圣经,也可能误导会众。
    • 潜在的三位一体失衡和对律法理解的片面性: 如果持续地只强调基督的救赎工作,而相对忽视圣父的创造与护理、圣灵的成圣工作,或未能清晰教导律法在信徒生活中的积极功用,这确实会导致神学上的不平衡。
    • 实践中的单调性和缺乏具体应用: 若讲道信息重复,缺乏针对具体生活场景的智慧和指导,会众的属灵成长会受限。这是对任何讲道方法的有效批评,JD-JD若执行不当,更容易陷入此困境。
  • 需要谨慎评估的批评:

    • “旧约中找不到基督”: 虽然某些经文与基督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但从整本圣经的宏大叙事和新约作者的解经示范来看,认为旧约与基督完全无关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关键在于“如何”合宜地建立联系。
    • “所有讲道听起来都一样”: 成熟的JD-JD倡导者会反对这种做法。问题往往出在讲道者对方法理解和运用的僵化,而非方法本身必然导致的结果。

综合观点: 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在其最佳表述和实践中,旨在忠实地呈现圣经的核心信息,高举基督的救赎工作,并以此来改变生命。其核心洞见——即基督是理解整本圣经的关键,并且福音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圣经和神学依据。

然而,当这种方法被僵化理解、机械套用或执行不当时,上述批评就变得尤为重要。最主要的危险在于释经上的不严谨应用上的不平衡

一个更成熟的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方法应该:

  1. 尊重经文的历史和文学语境: 在将经文与基督联系起来之前,首先努力理解其对原始听众的意义。
  2. 采用多样的连接方式: 认识到不同经文以不同方式(预言、预表、应许、对比、预备、神学主题发展等)指向基督。
  3. 保持神学平衡: 在高举基督的同时,给予圣父和圣灵应有的重视,并清晰教导律法、智慧、创造等其他重要圣经主题。
  4. 提供具体和适切的应用: 将福音的含义落实到信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实际的指导和鼓励。
  5. 培养听众的整全圣经素养: 不仅让他们知道基督,也让他们理解圣经各部分如何为基督作见证,并装备他们自己研读和应用整本圣经。

总而言之,“以耶稣为中心的讲道”是一个有价值且合乎圣经的讲道学理想,但其实践需要高度的释经智慧、神学平衡和对会众需求的敏锐洞察,以避免其潜在的缺陷,真正达到造就信徒、荣耀基督的目的。对它的持续批评和反思,有助于这一讲道理念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