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在朋友圈里读到转发的文章,有许多都觉得是AI创作的。
比如,有个号名叫MX365,几周前发表了一篇名叫《一个姊妹在J-H中做直销的经历》。我得承认,这样的事情在许多教会里似乎并不罕见,讨论这个问题,或者MX(我猜是个默想的意思),都是有意义的,并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类。
我的兴趣纯属技术上的。这文开篇第一句是:
小慧,虽然她的外表和气质总是给人一种温和、亲切的感觉,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老实说,在我敲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时,我的copilot给我的提示是这样的:
小慧,虽然她的外表和气质总是给人一种温和、亲切的感觉,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换句话说,大语言模型在预测的时候,采用了相当类似的句式和结构。或者反过来说,这篇文章很可能是AI生成的。
她曾在我们的小组……
这是下一句话。我的copilot给我的提示是:
她曾在我们的小组中分享过她的经历,她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而MX365的文章是:
她曾在我们的J-H小组中分享过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在信仰生活的初期,她曾经有过一段经济上的低谷,几乎要面临失业和财务危机。
我的copilot给我的提示是:
那时,她常常为明天的生活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原文是:
那时,她常常为明天的生活焦虑,甚至开始怀疑神是否真的会供应她所需的一切。
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但我要提出的第一个观察是:所有上帝视角的公众号文章,几乎都是AI生成的。
如果你真的有一个朋友叫小慧,你也征得她的同意,要书写她的故事,你不会用上帝视角的,“虽然她的外表和气质总是给人一种温和、亲切的感觉,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或者“她常常为明天的生活焦虑,甚至开始怀疑神是否真的会供应她所需的一切”。
我把这个命题当作我判断AI写作的第一性原理。
这么说吧,通常只有fiction才会使用上帝视角。当然,关于文学审美,又是另一个行当了。有人喜欢AI创作,有人喜欢转发AI创作,有人觉得AI创作正合孤意,精准挠到痒处,不转而不快,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起来,主内公号创作,很快就会被AI占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