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iyouport的评论,涉及专制人格。去掉其中的人物评论,大约剩下五段,兹引如下:
50年代时,霍克海默提到过一种他所谓的专制人格。这类人的特点是:既受过良好教育但同时又很迷信(占卜算命 样样迷),既以个人主义为荣,又由于害怕自己与众不同而时刻强制自己随大流(抢流量以粉丝数为荣);既嫉恶如仇地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又倾向于盲目服从权力和权威(不仅热衷粉丝团,也包括自我审查和自我维稳);经常认为自己比所有专家都更牛掰,但同时又很容易被那些最狭隘的视野和愤世嫉俗所吸引。
他们依然渴望成为被平等承认的主体,尽管不是在知识方面,而是在观点方面。专制人格希望所有意见(尤其是他们自己的意见)都能得到认真对待。于是不论是民粹主义政客还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只要假装去倾听人们、假装理解和同情,就能操纵这些人。稍微留意一下视频社交媒体上什么内容最火你就能知道这点。
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只是这种专制人格兴起的部分原因。日渐增强的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对这种人格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想想自己的人生就很容易理解这点了。让自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和不断地自我完善,这并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恰恰相反,是强加给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法则 – 不增长即衰败、不成功即废柴 – 要想自己站起来,就必需首先把周围人都打趴下,这就是为什么鱿鱼游戏的剧集在全世界获得了如此轰动,事实上该剧并没有太出奇的设计,只因为它描述了绝大多数人最痛苦的内心感受。
如今在许多职业里,如果你想脱颖而出,就必需首先拥有一个网红级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这是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换言之,如果你想在现实世界的职场上“成功”,你首先就需要让自己成为那种专制人格。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焦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不断变化,后现代人如果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内卷),就陷入深度的衰败式郁闷。后现代人类以自我实现和真实性为导向,追求内在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想去改变世界,他们只想改善自己 —— 让自己“赢得”这个垃圾世界,把其他人都当成垃圾踩在脚下。正因如此,他们渴望的是稳定 —— 他们是变革的天然阻力;他们渴望另一种形式的“超越” —— 越来越多的神秘团体、卜卦算命和其他形式的精神意义建构足以表明人们对“超越”的需求有多强烈。
我简单查询了一下,霍克海默并没有专门研究专制人格,而是他的好友阿多诺写过一本重要的《专制人格》。但阿多诺另有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收录在霍克海默档案馆里,如今已经扫描上线,名叫《专制人格的标志》。里面提到了9个诊断指标,根据Chris Mansour的总结,大致如下:
The Berkeley group administered attitude and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 to 2099 subjects that were mainly from the Bay Area. Around 80 individuals then took part in further interviews and tests, such as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Four scales to measure the subjects’ susceptibilities to anti-democratic ideas were created: the A-S Scale (anti-Semitism); the E-Scale (ethnocentrism); Politico-Economic Conservatism scale (conservative ideological commitments); and the F-Scale (fascistic potential). From these case studies, they devised a table of nine components describing the “syndromes” affiliated with authoritarian qualities. Below are the features highlighted:
- Conventionalism. Rigid adherence to conventional, middle-class values.
- 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Submissive, uncritical attitude toward idealized moral authorities of the ingroup.
- Authoritarian aggression. Tendency to be on the lookout for, and to condemn, reject, and punish people who violate conventional values.
- Anti-intraception. Opposition to the subjective, the imaginative, the tender-minded.
- Superstition and stereotypy. The belief in myst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individual’s fate; the disposition to think in rigid categories.
- Power and “toughnes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dminnce-submission, strong-weak, leader-follower dimension, identification with power-figures; overemphasis on the conventionalized attributes of the ego; exaggerated assertion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
- Destructiveness and cynicism. Generalized hostility, vilification of the human.
- Projectivity. The disposition to believe that wild and dangerous things go on in the world; the projection outwards of unconscious emotional impulses.
- Sex. Exaggerated concern with sexual “goings-on.”
我用chatGPT-4翻译,并做了简单编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组向大约2099名主要来自湾区的受试者发放了态度和个性问卷。大约80人随后参与了更深入的访谈和测试,如主题统觉测试(TAT)。他们创建了四个量表来衡量受试者对“反民主思想”的易感性:A-S量表(反犹太主义)、E-量表(种族中心主义)、政治经济保守主义量表(对保守意识形态的坚持)以及F-量表(法西斯化的可能性)。基于这些案例研究,他们制定了一个表格,描述了诊断威权人格“综合症”九个指标。以下是具体的特征:
- 传统主义。严格遵守传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
- 威权服从。对群体内的理想化道德权威持顺从、不加批判的态度。
- 威权侵略。警惕并谴责、拒绝、惩罚违反传统价值观的人。
- 反内省。反对主观性、想象力和温和的思想。
- 迷信和成见。相信个人命运的神秘决定因素;倾向于僵化思考。
- 权力和“强硬”。专注于支配-服从、强-弱、领导者-追随者维度,与权力人物的认同;对自我的传统化属性过分强调;夸张地表现力量和强硬。
- 破坏性和愤世嫉俗。普遍的敌意,对人类的诋毁。
- 投射性。相信世界上存在野蛮和危险的事情;向外投射无意识情感冲动。
- 性。对性事过分关注。
年底是反省的时间。我在不断借着各样的旅行、文本和他者的经验,进行着自我反省。上一条引起反思的留言来自一位定居成都、理想主义破灭的哲学博士:
我忍不住想起“共享单车坟场”令人震撼的景象,当然,我这样的联想并没有什么理由,就像从前另一次联想,“联想是个恶毒的精灵”。
我已经见过许多随大流的城市中产知识分子基督徒(我自己也算在其中)。我们的认信,对大师(一般以506年为限)或名牧(一般以勇敢抗命为上)的推崇,对异己之刻薄,对组群交流、抱团取暖之热衷,似乎都可圈可点。
这一年中,我多次想过“洗粉或是吸粉”,“扩大人数还是继续躺平”,“放弃某个事工还是听之任之”,“提高话语权,方便事工推动”这样的话题,按照“吃哪儿补哪儿,想什么缺什么,夸口即破口”的理论,大概我还挣扎在“共享价值观”里,值得这一年一度的退修反思。
这几天实在太困了,昨天David还在上网课,我就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今晨他还在做作业,我又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今年做过的事情,经过的劳苦,身体全都记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