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翻译进度:91%……。翻译得很快,虽然明天要出差,估计下周抽空应该也可以完成吧。这书的语言比较难,我也没有心情找其他译者来帮助了,还是自己做完了比较省事。但接下来如果那位好友乐意,可以考虑帮助我修订一下英文-中文的译稿。这一次的翻译比较随意,有的时候可能我增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文本中间,也有不少typos,以及翻译中间卡住造成的语言表述不合理。如有愿意援手的,不胜谢谢!


8

启示录:从审判到全体的完美

“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 21:2

这句话打开了先知预言最后的异象和圣经最后的教导。主对门徒的应许是,他从父那里差来的圣灵,不仅要引导他们明白所有的真理,而且还要向他们显明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发现,这个应许将分为两个阶段成就。正如书信是对“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 16:13)的保证一样,“[他]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 16:13)也在启示录中得以应验。启示录延续了贯穿新约的预言性历史路线,乃是整本圣经预言的最终完善。

我们已经看见,我们的主在肉身中所说的话,是后来所有教义所依托的实质。可以说,它们是新约以后各章节的标题和摘要。正如书信中所有伟大的教义特征都可以在上主不同的讲论中发现的点滴珠玑,启示录的主要轮廓也藏在基督谈论自己国度将来历史的比喻和话语之中。

当他坐在橄榄山上,望着眼前的耶路撒冷,他的门徒来问主说,“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豫兆呢?”。在马太福音24章的回应中,他给了这一小群将来要代表基督教会的门徒一生最后的演讲,为他们勾勒出历史预言的轮廓,其内容及特征,将会支配篇幅更大的启示录对于历史的解释。

与教义性教导一样,使徒见证也确保了预言性教导的统一性——福音书时期的教师,正是后来赐下启示录的同一位教师。我们不仅从主的话语中看到后来的启示录各种教导的浓缩表述,也不仅从他那里听闻,他的这一部分教导将由他所差来的圣灵继续,圣灵会向我们展示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启示录开篇特别用心地告诉我们,当上主最后一次亲口赐下他的教导时,他向教会保证在他启示的话语中,有他真实的同在。

“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启 1:1),乃是重复声明了福音书一切教导之基础,“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也是这句话的一个具体应用。约翰作为揭露将来之事的主要先知,再一次看到了那熟悉的形象,周围环绕着威严和审判的象征。因此,圣经正典中先知预言的连续性,与教义发展的连续性一样清晰,都以耶稣道成肉身的话语开始,都因耶稣在圣灵中的话语而完善。但是,如果预言有别于教义,那么预言在一本关涉教义的书卷中将占据什么地位?

只要把先知预言视为预先说明的事实(无论其内容如何难解、本相被象征所包装),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预言与教义之关系时,采用处理历史或事实记录与教义的关系类似的方法。在福音书中,教义和历史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福音书的教导全部建立在历史事件之上。福音书教义的基础是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实:耶稣死了,升天了,他要再来,他将在荣耀中作王。这些都是不争的外部事实。通过对我们内在意识的影响,也借助其用途或扩展应用,这些事实进入了教义的领域(教义一词,按照我们通常的用法理解)。如果耶稣为了担当我们的罪而死,如果他升天是为我们显现在上帝面前,如果他会再来审判我们,如果他将在荣耀中作王,成全我们的救恩,那么这些事实本身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外在的历史了。它们将作为我们整个思想体系和感觉习惯的基础之一,并在教导这些事实的过程中,成长为一种教义体系。从整体上看,预言的进展与教义的进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一个方面的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涉及另一方面的进展。然而,预言和教义仍有某种区分。

我们无意在此详细解释启示文学,只想说明有关未来启示的一般教导之意义,并指出圣经最后一卷中对这些教导作了何种补充。以前的经文揭露了主耶稣基督救主的身份——不仅是个人灵魂与身体的救主,也是教会全体的救主。他显现的最终结果不仅表现在每一个人获得的平安、圣洁、与基督的团契以及承受永恒基业,而且表现在一个共同体的形成上——一个使人的灵性得以建造的社群,一个荣耀上帝的国度。福音书的比喻和谚语似乎告诉我们,这个上帝国度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目的、历史和命运,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成员都有关系。在使徒行传中,它逐渐现出了样貌。一个荣耀的社群建立了起来:上帝之家,永生神的教会(提前 3:15),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 2:22)。它不仅仅是许许多多独立个体的拼凑,而是作为基督的身体,有机的生命(弗 4:16)。它具备一种集体人格,可以更完整地显明救赎的全部结果,因为她是自己所深爱的基督之新娘,基督为她献出自己的生命,叫她可以献给自己,毫无玷污、皱纹,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 5:27)。

照此看来,与其说教会是为了个人的缘故建立,不如说个人是为了为了教会的缘故加入。它的完美和荣耀,它对基督工作的充分回应,它对上帝旨意的实现,构成了其中每个成员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思路贯穿了新约书信,将个人性救恩的教义发展到更高的形式。然而,这一教义在书信中并没有完善,需要启示录延续的展开和结尾。

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集体,有着超越个人的共同历史和命运,往往会把思想推向未来,展望历史的发展,期待荣耀命运成为现实。当理想期望与现实处境之间存在强烈反差时,我们的思想尤其如此。若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失望,我们会更热切地转向更光明的未来,超越黑暗的笼罩,竭力看到地平线上闪耀的光芒。谁不对现实感到失望呢?于是,教会的前景越发光明,开始迅速地成长!既然这场运动的开局如此良好,我们自然对最为光明的未来抱有最高的期望!但我们很快就发现,当最初的冲突过去后,更多的冲突接踵而至。与黑暗势力的漫长疲惫的拉锯战才刚刚开始。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会让人更觉痛苦。信徒必须预备分担基督的苦难,有火炼的试验临到身上,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但对教会来说,内部的恐惧将更有破坏性。那些有关自称接受了福音的人,需要重新接受上帝神谕的教导。他们正从恩典中堕落,重新成为罪和律法的奴仆。有些人已经转而追随撒旦,剩下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错误,也令人忧伤地陷入冷漠,被世俗精神所吸引。“别人都求自己的事,并不求耶稣基督的事”(腓 2:21)。争吵不断,分裂蔓延,人们奉基督和真理的名互相挑衅,嫉妒纷争。基督教思想与世上小学、东方哲学随意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异端。有人像雅尼和佯庇抵挡摩西一样抵挡真理,心地败坏,在真道上是可废弃的。也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之辈,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虽然使徒写下了当时的实际和事物的可见趋势,再明白不过地提醒了教会历史走向,同时,他们的预言性暗示也使得教会的前景愈显黑暗: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其道德败坏的程度,甚至可能压倒福音的影响,那时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那里呢?圣灵还说,在主的日子以前,必先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他要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敌基督必要到来,甚至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他们既不认父,也不认子,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慾的机会”,自取速速的灭亡。

凡读过这些书信的人,都不会对教会后来的历史如此这般而感到意外。在这些著作中,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净化大气的短促风暴,而是感受到了整个天空充满了暴雨将至的紧张和死亡的气息。每时每刻,邪恶势力的爪牙都更加嚣张。他们越聚越多,毫无驱散的迹象。或者,换一种比喻,我们看到己方军队的领袖参战,但他们的获胜并没有任何保障。新的攻势正在形成,新的战术正在投入战场,新的敌人正不断涌来。远处的山丘黑压压地聚集着许多人,那些死战不退、倒在阵地上的人发出最后的劝勉,呼吁后来者同受苦难,好象基督耶稣的精兵,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战。

随着我们翻阅更多的书信,越来越多的迹象向我们指示了未来。在福音书的教义完全澄清、个人性救恩已经圆满、教会的理想品格得到最清晰的光照和分析之后,外部历史之阴影正在加深、迫近、越发浓重。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的遗言,彼得在第二封书信的最后话语,以及约翰和犹大的书信,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历史趋势已经清楚地表现出来。就此而言,这些著作构成了启示录的前奏和过度。

因此,当我们阅读启示录的时候,我们期待从中找到它必须回应的答案。我们读到这卷书的时候,不再单单是个体意义上活在基督里,知道他活在我们每个人里面,而且作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参与到教会的集体生活中,定意在其中变得更加完善,在教会的荣耀中将荣耀归给我们的主。然而,为了这种完善和荣耀,我们不得不在经历世上的混乱,不断进攻、不断变化的邪恶中突然地等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究竟有何意义?历史的终局会是什么?我们所盼望的将会实现吗?在一个渐进发展的教义体系中,每个阶段都自然而然地建立在前一个阶段之上,因此上帝所赐教义的最后一部分,将会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相信,比起今日而言,或许可以这么说,启示录所假设的心态、愿望和人心的需要,在过去的教会里显得更为普遍,也更加明显。我们这个时代的虔诚生活似乎过于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内。我应该被上帝宽恕、得救和成圣,我应该蒙上帝悦纳地侍奉他,我应该安详死去、在基督里得安息,我应该怀着毫无羞愧的信心迎接他的再来——这些都是期盼拥有不朽生命的我值得拥有的合理愿望,而福音为它们提供了保障。但敬虔生活远不止于此。它使我成为基督国度的一员、上帝之城的公民。我的内心定然应该有一种意识,与这一地位匹配!我应该怀着一种感情,使得自己在精神上与那包含个人历史的更大历史联系起来,于是更加渴望基督的国度降临,上帝之城的彰显。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启 1:3),但这福分唯独属于那些念了、听见了又遵守其中所载的人。

将此视为阅读启示录所预设的心态和它所要满足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指出它在教义上的主要特征,以说明它是如何满足这种需要的。这些特征虽然各不相同,但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启示录的教义是关于终末成全(consummation)的教义。

首先,启示录教导我们,耶稣赎罪之死是历史走向终末成全的原因。但这是一种教义的进步吗?难道基督伟大牺牲的性质和功效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吗?在个人救赎的意义上,情况自然是如此。然而,这卷书展示了个人救恩和普遍救恩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它们共同的道路。新约书信已经清楚地阐明,个人灵魂的救赎是在基督耶稣成就的,更为具体的说,是藉着他的宝血得蒙上帝的救赎。在这些作品中,他死亡的牺牲和挽回祭将永远成为作为我们与上帝和好的原因,也是我们获得一切祝福的源泉。

启示录开篇的荣耀颂赞,“他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 1:5),为接下来的内容设定了基调。当历史异象展开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位可以打开上帝封印的书卷,实现历史之终极目的的。“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象是被杀过的”(启 5:6),他的形象唤起了歌唱,“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启 5:9-10)。 异象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从开始直到结束,通过漫长的冲突和得胜,凸显出“羔羊”乃是这位征服、审判和统治者的荣耀称号。是羔羊为我们争战并得胜:在羔羊的愤怒之中,君王和列国纷纷逃跑。他的仆人是用他的血战胜,用他的血洗净袍子,穿着白色的衣服站在他面前,并将救恩归于他。在羔羊的生命册上,写着得救者的名字。圣城是羔羊的新娘,是他的妻子。主神―全能者和羔羊要成为城的殿,城里的光,生命水的河要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永远不停地流出来。反复提到被杀和流血的羔羊,于是我们从这个称号明白了这样的教义——个人得救的根据也是普遍救恩的基础。基督牺牲之死在个体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与它在教会历史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一样。他为我们得胜,在我们中间作王,成就万物的复兴,因为他首先为我们献上了自己。看哪,这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