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筹款进度:17.5
翻译进度:18%
前期连载:
新约中的教义进程:前言,第一章,筹款说明
新约中的教义进程:2a
新约中的教义进程:2b ——同观福音书的顺序
福音书作者专注于基督的本性和事工,并没有向我们提供什么教义系统。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主耶稣本人,就像他亲自出现在世人面前,以言语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坚固他们的信心。在完全了解他的位格和作为之前,人们首先要学会认识他、信任他。
我们在福音书中看到耶稣为门徒所求和赐下的信心,是一种紧紧抓住永活救主的信心,尽管这信心几乎还不理解救恩的方法,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救恩的本质。因此,以福音故事作为基督信仰的第一课,新约圣经教导我们说,信心的本质和源头不在于接受其中启示的真理,而在于信靠福音书中显明的那位。上主这样描述新约中上帝的儿女,说他们是“到我这里来的”和“信我的”(约 6:35)。到基督这里来的人,才是高等教义的合适接受者。
福音书中所见的信心主要不是来自证明和维持信仰的神迹,而是直接诉诸良心和人的灵。耶稣最初的门徒中大多数人在看到任何奇迹之前就信了。事实上,建立在神迹之上的信心被视为失败:“你们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约 4:48)。当简单的“信我”一词被改为“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约 14:11)时,神迹似乎是那些缺少灵性领悟力之人退而求其次的进路。神迹自有其重要而必然的作用,但上主自己就足以成为信仰的证据。比起他的作为而言,他的位格身份是我们投入信心、爱和崇拜更可靠的保证。
当我们从福音书所在的历史转向他无形的职分和属灵关系时,我们已经熟悉认识这位担任职分、维系关系的上主。这确保了“职分”、“关系”之类不会成为观念和抽象、词语和称谓构成的“无意义”系统。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属灵圣殿的大祭司、坐在看不见宝座上的君王,就是这位在我们中间进进出出的耶稣;我们看到他坐在伯大尼的房子里,在示剑的井边接待罪人,向穷人传道,安慰朋友,允许生病的小孩来到他面前。既已熟悉他,则信心已经建立,爱已经觉醒,我们也预备好自己的心,要接受同一位上主更深奥的启示,深思他在罗马书阐明中的“是罪人称义”,留意以弗所书中那预定我们得生命的根源,领悟希伯来书中那位新约的祭物和祭司。
福音书本身的特征,按照它们现在安排的顺序来阅读,也显示出明显的渐进计划。首先,这四卷福音书被分成两部分,其线索清晰,人人都能感知,每个时代都不会错过:前三卷福音书构成第一部分,第四卷福音书构成另一部分。第一部分当然应该在前,实际上为我们阅读后一部分做了预备。
我们看到,这样的顺序并不是关于上主知识的顺序。在现实顺序中,神性的荣耀先于他道成肉身在尘世显现,但在福音书的认知顺序中,情况恰恰相反。发生在时空之中、构成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以及上主生命的外在方面,乃是更高妙启示所必须的先行条件。因此,同观福音书教导上主在世的场景,为我们领受接下来的事情作好了准备。若不是首先亲眼目睹基督的显现,我们的思想将无法跟随。我们需要先熟悉了他生命中平凡的一面,认识他最常见的特征,我们的思想才能贴近那最为浓烈的荣耀启示经文,从中得到从前上主言行所暗示之事的明确解释。
同观福音书本身也显示出某些有序的进展。每一个福音故事都有自己主要的特征,于是共同绘制了上主完整的肖像。每一卷福音书都有自己的历史关联,代表了基督向世界展示的某个阶段。马太福音曾经被公认为希伯来人的福音书,乃是新约真正的开始。它展示了新事物是如何从旧有中生长出来,从而表明上帝之子的显现不是什么一种遗世独立的超然现象,而是一段漫长历史的注定结局。它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太 1:1),建立在旧约的思想之上。它的每一步(特别是前面几章)都会提到以前的经文,指出先知的话语如何应验。这是一部预言应验的历史,在其中上主是一切公义的成全者,律法和先知的成全者,不是来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在它里面,主是天国的君王和立法者,其出生之地和安家之所早已在以色列预备。
马可福音传统上与首先向外邦人打开信仰之门的使徒彼得有关。它看起来像是写给那些皈依之人,就是使徒彼得蒙召要去传福音的——比如凯撒利亚那些敬虔的士兵,他们那罗马人的思维习惯因与犹太教的接触而受到影响。这是一卷行动的福音,迅速、有力、生动。它好不耽搁地进入上主正式而公开的服侍生涯,以迅捷的动作将我们从一项大能的行动带到另一项大能的行动,但又以栩栩如生的细节刻画了上主的生活。这卷福音书强调基督对有形和无形世界的权柄,尤其在赶鬼的叙事上着力刻画了这一点。彼得对哥尼流所说,正是这本福音书的主题:“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使徒行传10:38)。从福音在其犹太发源地的初现,到它最终遍满全地,这本福音书位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之间的位置。它所刻画的上主形象,没有第一卷福音书所刻意展示的上主与犹太生活、思想的密切联系,也没有路加福音那种对于整个人类的同情以及对广大外邦人心灵的特别迁就。
后一本福音书(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不再从亚伯拉罕开始,而是上溯到亚当,表明了它自己的普世特征。它特别注意我们的上主与人类生活的日常交往,他对人类感情的温柔体贴,对人类苦难的极大同情。它的序言是写给一位外邦皈依者的,表明了作者以后的叙事立场。他的语言古朴高雅,从一开始就向我们表明,我们已经从犹太人为主的教会进入了教会历史的另一个阶段,福音已经扩展到全地,它的普世特征已经确立。这卷福音书特别适合希腊人的思想,于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普世思想。它的内在特征配得上它的历史地位——它被称为保罗福音,因其无疑是保罗的亲密同伴所撰写,并在保罗所建立的教会中流传。
正如使徒行传向我们展示了福音外展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在犹太教的范围内,然后是彼得打破族群界限,将其扩展到罗马人中间的初步工作,最后是保罗的事工,使得福音自由而完全地传给世人),所以同观福音书也按照各自在正典中的顺序,与这三个时期的配合得天衣无缝。当我们通读它们时,我们不仅看见越发完整的基督形象,而且在这看似简单重复、偶然变化的叙事角度下,发现它们按照某种顺序,与基督的知识向着世人渐次展现的历史相对应。同观福音书首先将福音确立为一种真正的犹太教形式,宣称自己是旧约的成全,然后再展开福音与世上万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