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在《古典教育的代价》下给我长篇留言,分为了几个段落。整理如下:

第一篇文章我个人认为笔者的出发点在于“经济性”而选择性忽略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从经济性角度的就业考虑,似乎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没有任何扎根的机会。因为甚至孩子都没有学籍,社会赋予学生的任何身份几乎也都没有,那么更遑论“应试教育之于就业”的可能性了,我觉得笔者的考虑仍然以“世俗化”的观点为动机。认为“教育”为“就业”铺路。可能我表述有些严苛,但意思应该鲜明。
我想​“人之为人”的角度来说,是从上帝创造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有祂形象且独立生命的个体。我们在祂的恩典之中,我们需要知识,技能,培养能力能够更好“管理全地”。今天的社会,似乎管理全地的个体体现在我们每个人需要一份正当的工作上,专注在细分的领域扎根,是的,我们需要一份正当的工作。但是这真的就意味着基督教教育,尤其古典教育是古板的,传统的呢?
​我的观点是不是的,一个整全的人格需要不断教育训练的,同样,在工作中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通过必要学习的积累而塑造的。那么公立教育教授知识直接服务于就业,古典教育培养能力就不是吗?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或许千差万别,但是工作能力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理解力、执行力、想象力、沟通力……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诸如此类的底层能力呢?这样的能力和思维那些工作不需要吗?当然不一定需要全部或者很多,有的创意型工作不就是需要发散想象力吗?工匠不需要专注和严谨的能力吗?这些公立教育未必就能培养出来,公立教育是知识速成的培养模式,那古典教育不就是注重这些吗?何来死板之谈?文法、修辞、逻辑这样的能力被塑造出来,不就是工作能力的基础吗?
总之,古典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授“七艺”,不是为了雄辩,而是塑造了最基本的能力,而这个也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更重要的这就是“管理全地”的底层能力。
至于就业在今天的社会好似教育到工作的一座桥梁,那么,古典教育下的孩子真的缺砖少瓦吗?还是公立教育更缺乏必要的建材?

我只能简单地说,这个留言的确在逻辑和修辞上完胜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我的不足之处在于,大概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少用修辞性反问句,也很少用比喻,比如“古典教育下的孩子真的缺砖少瓦吗?还是公立教育更缺乏必要的建材?”或者,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讨论:“公立教育教授知识直接服务于就业,古典教育培养能力就不是吗?”

当然,特别是斜体(注,斜体是我加上的,原文是没有的)一段,跌跌荡荡地堆砌了8个问句,如果这的确是通过古典教育培养出来的能力,看起来是真有苏格拉底的遗风。这些问题,我是一个也答不上来。我还是比较适合应试教育,直接给我答案好了。

顺祝这位读者朋友箭袋充满,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