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事工旅行。

去年David邀请我去上一门课,但给我的选择余地很小,无非是“伦理学”,“保罗书信”,“以弗所书”之类。那时“以弗所书”的翻译没有做完,讲道系列(不是钟马田那样8卷本)也没有做完,所以我想也许挑战“伦理学”吧。看了Dr. James S. Spiegel的“Christian Ethics”,觉得这内容还是显得单薄。因为到处都需要查核酸,我也并不是太想着出门。和主管教务的老师沟通了一下,坦承并没有上过任何这样的课程,所以她也迟疑,我就顺水推舟地辞掉了。

我的事工规划中,主要的课程是四个“释经讲道工作坊”(释经学和讲道学),“事工倍增循环”(宣教和植堂动员),“赋予生命的领导力”(传道人的灵命塑造-领导力训练)。剩下的课程,我讲过旧约概览,以赛亚书,都是客串罢了。

实际上,我看到David也在攻读”教牧博“,心中为他高兴。假以时日,大概新兴城市教会的传道人在50岁之前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看上去不错的博士学位,而神学校会升格为神学院,神学院会升级为神学研究院,提供的学位也会从”儿主“、”成主“、”成本“、”道硕“、”神硕“、”教牧博“到”神-哲博“的。

展望那时,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交错,我这样自以为有些”教师恩赐“之人或许早就完成历史使命,坐在角落里听文科博士们高谈阔论,汉语中插着顺手拈来的拉丁、两希、叙利亚、英德甚至荷兰语词汇的讲座,也是一件乐事。毕竟,我一生渴慕就是像安迪老师那样在屋顶坐着或室内自闭,带着似笑非笑的迷茫,看着朋友们工作之余畅饮啤酒,听听莫扎特。

Image翻译也一样。如果神学博士足够多,大概我们不再需要翻译,而逐渐需要”译介“,最后就都是原创了。那时候无论”三艺“还是”四艺“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喜乐,我一定要高唱”七艺恩典“——”許多选题、试译、编辑,我已安然經過“……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位2.5代的过渡款,暂时先尽诸般的意思吧。


上周终于鼓起勇气出门旅行。一周的时间,收获颇多。讲过一门课,日后工具箱里就存下资料,下一次备课就不再那么辛苦。这固然是一种收获,至少帮助我在下个月给学生讲授”Acts-Rev“时知道保罗书信需要的时间分配。但更有趣的还是接触了新的人,了解了从前不知道的事情。细节不说了,我还需要内化和反思。看起来,日后有机会,应该多考虑一点旅行。

网站出问题,至今也无法修复。为了效率,把jetpack插件去掉了,社交分享的功能也就没有了。最近已经几乎放弃facebook、twitter,再说吧。

这是去掉Jetpack之后的测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