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打算研究“和合本翻译对汉语处境下福音理解之相互影响”这个课题。在翻译的时候,我收集了一些例子,比如
- “十诫中的‘孝敬’父母与路加福音 14:26”的比较研究,
- “马可福音 10:30-31中的‘或是’与‘就是’”,
- “罗马书 12:1-2为何成为中国基督徒最喜爱经节——‘不要效法’与‘心意更新而变化’”
- “希腊文中的五种(或四种)条件从句在和合本中的翻译与辨析”
(早晨读了一点《小王子》,语言有点圣-埃克苏佩里。我调整一下……)后来,我渐渐为了生计和事工忙了起来,研究的想法就放下了。我在工作坊里常常分享这些研究课题,希望有人可以拿去做(博士)论文,因为我大概日后不会再做狭义的学术。如果能在致谢中提到“有些思路来自某某部落格的某篇”,就更好一点。
说到形容词,昨天看到一个讨论,“为何信徒不愿或不能为主付出代价?”结论里有一句常见的激励,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深刻经历基督的救赎”。好吧,我承认“深刻”在这里不是形容词,也许更宽地讨论“修饰词”比较合适。
论到形容词,英语里有13种:
- 比较级(Comparative):我的信心比你的大。
- 最高级(Superlative):属灵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读经祷告传福音绝不缺席礼拜坚持十分之一或者更多。
- 谓词判断(Predicate):这人的生命看起来还不错。
- 复合形容词(Compound;汉语似乎没有对应的形式):我们教会里生命正在不断成长的(life-growing)弟兄姊妹很多。
- 所有格形容词(Possessive):我们教会里生命正在不断成长的弟兄姊妹很多。
- 指示形容词(Demonstrative):这个教会很不错,这位牧师是云上名牧。
- 专有形容词(Proper):这位名牧是改革宗背景,全栈式改浸。
- 分词性形容词(Participle):我们正在推广一对一圣辅(Bilical Counseling)课。
- 限定性形容词(Limit):我们教会只有部分成员达到了圣洁无罪的程度。
- 描述性(Descriptive):在网络上,我遇到过许多有趣(bing)的基督徒。
- 疑问性(Interrogative):你最喜欢的宗派是什么颜色?
- 分配性形容词(Distributive):每个教会都有圣灵的同在。他们在各城里的各个教会按立长老,为他们禁食祷告,就交托给所信托的主。
- 属性(Attributive):他念得一手流利的主祷文,一句话之后总是微笑着说“感谢主”,“阿不阿门?”。
关于“深刻经历主”,作为愿意付上代价的条件,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我考虑的只是实践问题:
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深刻,他是需要自己努力变得“深刻地经历基督的救赎”,还是承认这是一件超出有限人类能力的事。或者,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基督的救赎,在这个经历之中,他是拼命去经历,还是在街头接了一张福音单张——这是他可以控制的事情吗?
昨天因为悲伤,阅读了几篇讨论悲伤的文章。这是我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将情绪上升为理性分析,试着抽离灵魂,远远地观看这个悲伤的自己。
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更饱满,我上网下了一盘围棋,很快就认输了。为了让自己的理性更系统神学化,我就想,也许“深刻地经历主(的救赎恩典)”不是一件自己可以深刻下去的事情吧。如果我能自己凭着意志深刻下去,我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我可以选择深刻或不那么深刻,控制自己愿意付上的代价。
为了设想一个人可以如何主动发起一种“深刻经历主”的行动(更加实践神学化的理性),我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这似乎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许是一种循环论证或因果颠倒:愿意为主付上代价的人,可以深刻的经历主;而更加深刻地经历主,可能让付上的代价显得不那么严重……
也许我们(这些在教会里作传道人的)并不能轻易对一个人说,“你的生命不太成长,因为你最近没有深刻经历主。”在实践层面上,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提醒一个人去更深经历一个超越的对象,就像我陷入在现在的悲伤之中,不知道如何自拔。
我怀疑有所谓笃定的“修炼”方法,无论是玫瑰还是心祷,对于我建立某种“更为深刻”的关系有明确、直接而显著(这些概念都在统计学意义上讨论)的作用。但我知道有人可以用我所不知道的奥秘方式来达成深刻,比如有位著名基督徒的名字就叫“箫深刻”,与那个讨论18年挖个洞(不是高尔夫的18洞72标准杆)自我救赎的电影同名。
我有时会想,因果链式的陈述“你不愿为主付上,因为你没有深刻经历主的救赎恩典”,大概是要想激励行动的。大体而言,我的理解更接近“如果你愿为主付上,你将更深地经历主”,或者马太所说的应许,“你们去……,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里是时间意义上的end of time,而非地理意义上的far end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