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发散。略微隐喻。

最近30年来,北美的(独立、无宗派或者泛福音派)神学院的日子似乎都不好过。招生困难,年轻人愿意读神学的不多。读完之后,大部分道学硕士的工作是Walmart收银员,比较好的可以考个教师证,去中小学教书,很少有人能找到全职牧会的工作,能植堂成功的凤毛麟角,能筹款做宣教士的也越来越少。这个观察不是我做出的,而是我的历史神学教授在讲授教会历史时告诉全班同学的。

本质上看,所谓的“古典教育”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保留(或者开发)一个人的所有潜力,以避免孩子成年之前就自我封锁了世界观,灭失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无论是语言、社会科学还是STEM,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在这个高度分工合作的社会生活下来。


回顾我自己的一生(进度条>=52%),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各种观念上的改变(不一定是成长)。比如,我在上小学以前几乎毫无疑义应该是一位“军国主义分子”——我喜欢闪亮的五角星,喜欢豹子头林冲,喜欢没羽箭张清的石头袋子……但现在我几乎变成了一位“和平主义者”了。从这个意义上,我受到的教育是好教育,因为我的观念始终具有改变的可能性,实际上也发生了改变。

有一些教育强调“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但我觉得父母没弄清“当行的道”是只有一条,还是有很多可能性。我和许多人交流的时候,觉得他们心目中那条“当行的道”就是所谓的“窄路”,或者万丈深渊之上的悬索,需得两手紧紧抓住平衡杆,专心一生走到头去:

![](https://eddyemma.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So-risky-but-so-awesome.-Camping-Is-One-Thing-But-What-These-People-Are-Doing-Its-Just-Crazy.-640x406.png)
走上了这条路,自然是不会再偏离了(生死攸关)。不过大概除了战战兢兢地走下去,成为一个走钢丝的人,一个无暇观看风景的人,一个最终疑惑孤独的人,我看不见其他**可能性**。而我疑心许多家长自己也走不下去这条路,多半失去平衡,早早地掉落了。

关于路径选择,可以参考两篇旧文:

事工哲学(57)|在变化的世界里灌输不变的真理

作为项目的教育及其要素

事工哲学(69)|在家教育

其他链接:

在家教育(1)|美南、杜家、禁枪与川粉:处境化,系统迁移与目标理解。

在家教育(2)|手扶着自行车向后看:产品还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