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应支配或选择自己的十字架和受苦,而是当它来临时,耐心地承担和忍受它。

选自马丁路德的一篇讲章,转引自2018年07月号《教会》所刊《我受苦是于我有益——路德论十字架与受苦的讲道》一文,煦译、王培洁校。
二手转自Sally在孩群里的发言。

计划开一个新的线。每周一写点什么。主线的名字暂且叫M-Day。因为周一是老牧师安息日,按照流行的代号,不能叫D-Day(盟军已经用过),只好用去牧师的拼音首字母和星期一的英语(Monday)首字母,生造一个M-Day计划出来。

周一什么也没干。中午带着两个妹妹去打篮球和羽毛球,下午陪着三个孩子去玩滑板和跳绳。David在滑板上和我一起看一个教学视频,突然发自内心地说,“I am so lucky to have a Daddy who teaches me so many things…”

一下子老泪纵横,无言以对……


常见到这样的说法:

西方文明以圣经为根基。没有圣经的世界观,就无法理解西方的政治,文学,音乐,美术。

比如,没有圣经的世界观,就无法真正读懂《白痴》或《指环王》。

我在群里邀请群友排队造句如下:

没有圣经的世界观,就无法真正读懂《白痴》或《指环王》。
如果对圣经世界观不了解,就无法真正听懂巴赫。
如果对圣经世界观不了解,就无法真正看懂米开朗,也不明白基罗。
卷起来:如果不懂圣经原文,就无法真正了解圣经世界观!
如果没有亲自去过以色列,就无法真正了解圣经世界观!
如果不懂textual criticism,就无法真正了解圣经!
如果对圣经世界观不了解,就无法真正进入婚姻,也无法真正独身(进入了薛定谔的猫态),也无法真正带好孩子!
……

也许,文学、诗歌、音乐或美术属于普遍恩典的范畴,没有圣经世界观,也能欣赏和阅读。而生活本身,也是普遍恩典吧。难道是因为”真正“这两个字成为诀窍?

我倒是对某些”神本主义“诗作读不太懂。但我不太好意思承认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牧师,还可能没有欣赏这样诗作的”圣经世界观“。在我看来,有些诗歌分明就是口号,而且是”要么……要么……“体的口号嘛:

你若不爲真相吶喊,
就只能爲謊言買單。
你若不爲文明出征,
就只能爲叢林苟營。

这一句式重复56遍,就是一首诗了。我看不出来为什么不呐喊,就要埋单,不文明出征,就不能做文征明。

论到SBC(美南浸信会)里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大概Heath Lambert先生可以排在top 10。今天他在杰克森威尔第一浸信会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od Has Been Merciful to Us: Three Reasons to be Encouraged by the Devastating SBC Report on Sexual Abuse》(神怜悯了我们:为灾难性的SBC性侵报告感到鼓舞的三个理由》。

这位SBTS教授怕是有什么误会。三个理由,可以把丧事变为喜事?其中第二个理由还是做舔狗,讨好自己的校长Al Mohler(这是SBTS的朋友对我吐槽的话)。而其行文风格,” Three Reasons……“这样的标题,无不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