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七个问题:1. 世界的起源?2. 世界(我)的能力来自何处?3. 世界(我)的命运?4. 如何判断真伪?5. 如何判断对错? 6. 我们的世界之问题何在?7. 解决之道?
MMC工作坊将从4月24日周六开始,每周一次。端午节前结束。线下和线上同时。可以报名了。这是为了推动宣教和植堂而开设的工作坊。7月的“释经讲道工作坊”针对教会讲台,10月的“赐予生命的领导力工作坊”针对教会事工和领袖的属灵建造。我今年的事工计划就这些,剩下就是翻译养家和在家教育了。

坏的和平与好的战争?

坏的和平与好的战争?

第九章:世界观与伦理道德

我如何区分对与错?规则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世性?人权的本质是什么?人权具有普世性吗,我们选择听谁的原则呢?这是投票决定的吗,还有有更高的权威准则?伦理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的巨大难题。当我们生活在自己封闭狭窄的文化中,只与和我们一样说着同一种语言、遵循着同一种风俗(比如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的人们交往,这个问题就已相当复杂了。当邂逅另一种文化时,我们便兵戎相见。

但是如今我们在一个移居的世界。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人们居住在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人们中间。现今我们谈论的是广阔的灰色地带,而非黑白分明。我们谈论“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宽容”的重要性。然而各色文化的交汇让伦理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三十年前的西方,有谁会思考女性割礼呢?谁会去想“名誉谋杀”呢?我们如何平衡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伦理道德或许是今天最让人困惑的领域,到处都是双重标准。人类关注公平的事实正好反映出我们对某种普世性规则的深切追求,或许你会称之为公正的竞技舞台。这一章会探讨各种世界观如何看待伦理道德。

我发现有趣的是,甚至有些反直觉,零主义的佛教有相当高的道德行为理想。既然宇宙虚幻不实,那么道德行为的意义何在?然而佛教一般信徒和僧侣都广泛引用的八正道是一套极高的道德标准。“不杀生”、“不行淫”等被认为存在于宇宙情形之中。如果行为错误,你将会进一步陷落在“无明”之中。你的“业力”或“行为”会叫你深陷于虚空振动的世界。暂且不论“业力”如何依附于虚空的问题。佛祖将此描述为“攫取”的过程,虚幻的己想要自我肯定而贪图享乐。道德行为是通过克制自我攫取而修成正果的第一步。佛祖在某方面否认壹主义与贰主义印度教的道德体系。

两种印度教体系都深受特殊论的影响,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种姓制度。这种特殊论视不同的人处于灵性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在高级阶段所拥有的规则不同于低级阶段的人。这种观念与种族偏见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印度的底层阶级会因此受到歧视。这一切在佛祖眼中皆为虚幻,因此种姓区分也同样虚幻。甚至男女有别也值得怀疑,但是为了不坏社会的规矩,佛祖仍然保留了这些分别。但是,有一种特殊论保持不变,那就是僧侣和普通信徒的差别。不过佛教徒会说普通信徒可以跨出界限,成为僧侣。

壹主义和贰主义的印度教有数不清的伦理制度。事实上,种姓制度的特殊论存在着种姓通过履行职责而实现圣化的概念。无论种姓阶级所当履行的职责为何,都是实现觉悟的途径。如果你是战士,那么就毅然而冷静地奔赴战场。如果你是农民,就履行农民阶层的职责。甚至有强盗的种姓阶层及其职责,这个所谓的“瑟吉”(Thuggee)制度受到了英国人的打压。公平公正与普世性不是这些制度所关心的问题。每一种制度都为相应社会群体的特定需求而量身定制。道德相对论思想在印度教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但是,印度在经历深层的变革。针对种姓制度的歧视已不合法,虽然依然存在于社会风俗之中。跨种姓的婚姻越来越普遍。道德相对论仍然是印度教伦理思想的强大洪流,但是如今受到了女性和底层阶级权利运动的猛烈冲击。

在贰主义的犹太教,其伦理道德的根基是律法。律法是衡量关系的参照规范。以色列在西奈山领受十诫,一半关乎与神的关系,另一半关乎与他人的关系。犹太教也有明显的家庭意识,这把犹太人维系在一起,哪怕各自观点不一。神是可知的,祂以家庭的概念向犹太人启示自己。现代世俗的犹太人通常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混合观。我们稍后谈论世俗主义及其观点的时候会回到这个问题。贰主义的基督徒认为,耶稣按照源自犹太教的两个基本律法定义了伦理道德。第一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第二是爱人如己。或许有人会再加上一条,特别强调饶恕或原谅,意为承受他人对自己所作所为所带来的结果。这是基督教“恩典”或不配之恩的核心概念。恩典的终极表达是基督的十字架,神自己付上罪的代价、承受罪的后果。犹太教献祭赎罪的圣殿制度终止了,但它仍然以基督教“逾越节”——主圣餐的形式继续存在。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区别需要注意。基督徒仍完全认可犹太教的十诫,但是摩西的礼仪法已被撇弃。基督徒不再守“洁净食物”的法则,除非他们有犹太教背景,选择继续遵守。当然挂名的和世俗的基督徒另当别论,我们稍后会谈到。

贰主义的伊斯兰教是一套律法制度。事实上,我前面已提到,“一个穆斯林对神唯一的认识就是祂的律法”。在这方面,伊斯兰教从犹太教有相当多的借鉴,甚至保留了犹太教信仰的一些礼仪,比如洁净食物与祭祀的法则。但是不同于犹太教的是,伊斯兰教的神没有家庭的概念。你无法认识祂,无法经历祂,无法和祂建立关系。因此,伊斯兰教的基本科学就是律法。所有伊斯兰著作都融合了建立在律法先例之上的原则和标准。《可兰经》,虽然内容关乎礼拜仪式,但仍被视为律法书。穆罕默德言行(圣训)是各类法律原则的基础。你可以说伊斯兰教是一个关乎伦理道德的宗教,它所涉及的每一种正确行为涵盖了所有想象得到的情况。穆斯林常说伊斯兰教就是“生命全备的法则”。不同于耶稣把律法简化成仅两个原则,伊斯兰教陶醉于复杂的律法制度,即人类所有想象得到的情况下合理的法律裁决。这其实也是伊斯兰教最大的问题和软肋。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这一体系的细节不完善。它无法阐明二十世纪人类环境的急剧变化,只是死守着中世纪不可思议的做法,比如女性割礼、荣誉谋杀、处决离教者、剁盗贼的手、石头打死行淫的人、处决同性恋、否认女权、恶待非穆斯林,例子不胜枚举。这一制度已经僵化,伊斯兰律法自十三世纪起就被视为完备无缺,就好比历史在此嘎然而止。第二个问题与歧视相关,这在二十一世纪非常敏感。伊斯兰教属宗教隔离制度。他们因宗教信仰而歧视他人。在穆斯林为主流的国家,非穆斯林的少数民遭受恶待。在很多穆斯林国家,持非主流神学观的穆斯林群体也会受到歧视。在逊尼派为主流的国家(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什叶派会受到歧视;在什叶派为主流的地区,逊尼派会被歧视(虽然情况没那么严重)。非正统派别,如苏菲派、艾哈迈迪耶派、阿拉维派、阿拉维人、巴哈派(他们被认为是穆斯林的叛教者)、德鲁兹派和其他偏离伊斯兰正统的穆斯林都会受到敌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遇害。我们不能与穆斯林正面谈论这些话题——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良知可以起很大的作用,至少在恶待非主流穆斯林群体这一方面。为何艾哈迈迪耶派在巴基斯坦会受到歧视。为何巴基斯坦议会宣布他们是“非穆斯林”?【13】这难道不是一种莫须有的政治迫害吗?这是议会应当做的事吗?巴哈派在伊朗被恶待呢?暴力镇压与恶待这一人数极少、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难道合理吗?【14】当然大多数的西方人对此了解不多,没有信心提出来讨论。如果你有穆斯林朋友,可能值得花时间去研究伊斯兰教内部的至少一个非主流受压群体,向他们表示歉意,尤其是这个群体居住在你朋友的国家。然后看看朋友的态度?

很多穆斯林非常反感穆斯林世界持续的暴力及其宗教根源。有人甚至厌恶到了另寻他路的地步。后现代的伦理观等同于道德相对论。这导致了制度化的双重标准。为了进一步解释,我需要重新提到那位教授朋友,他接受寡妇自焚殉夫的印度教仪式。同一个晚上,同一个教授,他随后又讲到了他父亲是一个偏执的天主教徒。他父亲为何偏执呢?这位教授把自己的专业从会计(这位父亲为儿子选择的他自己从事的事业,)换成了印度学,于是父亲切断了经济上对他的供应。面对如此的“不公与偏执”,这位教授气得脸色发青。当时我脑子里有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我不能问,不然就意味着我们不再交往。我当时想的是,“你真的觉得你父亲对你的所作所为在你的文化中比寡妇自焚殉夫更糟糕吗?”换句话说,他父亲被评判的标准完全不同于遵从印度教风俗的人。父亲没有剥夺他的选择权。他只是拒绝支付儿子的另一种选择。印度教的寡妇有什么选择呢?其实,当我的印度教朋友听到这个故事时,他们都很生气,指责这位教授是殖民主义者。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观点把印度教文化往后退了150年,那是在英国人废除这一习俗之前。西方文化能得以改变与发展,印度教文化却需开倒车。他们认为,这样的倒退又会让西方帝国主义重新统治印度。

显然,教授的反应是基于是否直接影响他自己。被焚烧的不是他的母亲、姐妹或女儿。但是父亲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他的处境,所以他就被冒犯了。请看清当下西方的文化,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这种双重标准。我常对后现代主义者举的例子是:为何我们可以任意嘲讽耶稣和基督徒,而不能如此对待穆罕默德与穆斯林呢。不是我喜欢嘲讽人,而是这里的双重标准再明显不过了。基督徒不会因此杀人。你可以嘲讽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反应过激。换句话说,基督徒不被尊重是因为他们宽容忍耐。一些穆斯林受人尊重是因为他们不容异说。

【13】https://en.wikipedia.org/wiki/Ahmadiyya, 2014年5月13日存取。几乎全球所有伊斯兰教会议都宣布艾哈迈迪耶派为非穆斯林,导致了他们在所有穆斯林国家遭受迫害。


《世界观布道》——David Cashin

世界观与传福音(1)|引言:传奇宣教士的信主故事

世界观与传福音(2)|第1章:世界观布道

世界观与传福音(3)|第2章:起源、能力与命运的神话

世界观与传福音(4)|第3章:我如何知道何为真理?

世界观与传福音(5)|第4章:我如何区分对错

世界观与传福音(6)|第5章: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世界观与传福音(7)|第6章:人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世界观与传福音(8)|不同的世界观对7个问题的回答分析

世界观与传福音(9)|彼拉多说:真理是甚么呢?

硬广一枚:“MMC”工作坊(读书会)报名

4月-5月,计划进行一次“事工倍增循环——Ministry Multiplication Cycle”的工作坊。一共8次线上讨论:

  1. 历史视角
  2. 策略视角
  3. 实践视角
  4. 圣经视角
  5. 文化视角
  6. 个人视角
  7. 宣教视角
  8. 处境——H2O

若有感兴趣的朋友,请使用安全邮箱(建议使用protonmail.com或criptext.com)发邮件到我:[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附上小册子“世界观布道 by Dr. David Cashin”的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