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心理学有一篇文章叫做**“完美主义的咒诅——当每件事情都必须完美,还有任何事情能做到够好吗?”**
“The Curse of Perfectionism–When everything must be perfect, can anything ever be good enough?”(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ways-view/201402/the-curse-perfectionism)
引用其中两段:
But there is a dark side: Perfectionism is seen as a cause and correlate of serious psychopathology. At worst, perfectionists believe they should be perfect—no hesitations, deviations, or inconsistencies. They are super-sensitive to imperfection, failing, and weakness. They believe their acceptance and lovability is a function of never making mistakes. And they don’t know the meaning of “good enough.” For them, it’s always all or nothing. (但是其中仍有黑暗的一面:完美主义被认为与严重的心理疾患有关,乃是此类疾患的成因。在最坏的情况下,完美主义者相信他们应当是完美的——不当有踌躇、逾矩或不一致。他们对不完美、失败和弱点超级敏感。他们相信被人所接纳和被爱乃是从不出错的一项附加功能。他们也不知道“足够好”是什么意思。对他们来说,要不就拥有全部,要不就一无所得。)
心理学家们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心理残疾。但与焦虑或抑郁不同的是,人们常常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积极因素。
我曾在一位有明显完美主义的牧师手下受训。不幸的是,他还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所有小事都要插手的习惯。窗帘的颜色、地毯的样式、讲台的位置、椅子是否摆放整齐……所有一切他都要纠结,而且不厌其烦地推翻从前已经努力做好的工作,要求无所适从的同工们重来一遍。
Bob Dylan说,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但宣教和植堂的事情上,很少会有人有着许许多多的(失败)经验。在宣教的时候,若宣教士去到某处,经过5年的第一期,进入安息年,以后还愿意再去第2个五年,按照宣教机构的标准而言,就算是存活下来与成功了。超过一半的宣教士和植堂者不会支撑过第1个五年期。折损的宣教士很难再重整旗鼓,去到新的地方宣教。
我以一种相对随和的方式牧养教会。
我弄不清楚自己的imperfectionism,或者说“不完美主义”是先天的还是因为前一次植堂带来的影响。
当然,完美主义者会吸引一大批忠诚的跟随者,不完美主义者也会丢失想要在教会里寻求完美救赎或完美牧师的人。
不过,既然我现在多少有着不完美主义的自信,我的风格已经很难再改变。
在教牧咨询或者婚前辅导的时候,我会预先和接受咨询者聊我的咨询理念:咨询并不解决所有问题,但真心接受咨询的人,我有很大的把握可以说,我的咨询能够带来婚姻关系、属灵或生活上的明显改善。
我做释经讲道工作坊也一样,并不打算彻底地改变参加者的释经和讲道方法或表现,但至少我有一点自信,参加者在我们花时间讨论的问题上会有明显的改变。于是,不做作业或者半途而废的人,也并不太影响到总体目标的达成。
但是,完美主义实在是一种僭越,是有限的人希望成为无限的上帝。于是,完美主义何尝不是一种罪,一种渎神的行为,一种压迫和自毁。
春节有点累。和旧识的老友聊了聊二次植堂的话题。年轻的时候我们在各自的教会事工上都有很多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违背常识吧,无论是神学上的固执,基督教教育上的追求纯粹,还是希望完美地献上自己的一切给主……在第二次植堂的时候,都有了许多反思。
如今对我来说,完美主义不再是事工上的目标,而是在基督耶稣里人格的成长,或者说一点一点追求成圣的修行。
版权所有:Eddy Zhang
博客:https://eddyemma.com
出品人:跨文翻译(kuawentrans.com)跨文翻译以职场作为宣教平台。
if you are ever moved to support this ministry or my family…
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