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略有修改。仍然为2021年的两本书筹集翻译费用:
《MMC》《LGL》。试读版2021年早春发出。
2019年圣诞节在海边带着孩子们玩沙,一边阅读《To Know and Love God》,反思自己的神学,做些笔记。Mellisa在微信上联系,说要寄一点海鲜过来。我一激动,就告诉她已经选定《Broken Trust》,以满足她寻找一份“属灵虐待”辅导材料的要求。当然, 对于我来说,海鲜的诱惑还是比较大的——那天正好12月31号,午后的海滩很漂亮……
度假回来,复工之后,我就联系了雷米,请求版权。过了大概两个月,2020年3月11日Remy回信,同意了授权。
于是我发布了筹款和征集译者的请求:[跨文翻译] Broken Trust —— 识别属灵虐待与恢复指南。
先后有四、五个译者联系了我,表示有兴趣翻译。Fiona甚至将前言翻译了发给我看,我对她说,你的语言太不严谨,每句话我都要修改,还是算了吧。排名第二的就是Bonnie,所以我请她试译了第一章,总体感觉不错,就确定了她作为译者。
这本书如果我自己翻译,大概在耗时上并不会比现在请Bonnie来翻译,我做校对和项目管理相差太多。不过我总是想着一石数鸟的手段——通过项目合作提高译者的水平和效率,培养下一代的神学译者;借助项目唤起教会对神学翻译的重视和支持;通过自由赞赏的方式筹措翻译经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神学翻译的流程和其中的不易;通过公众号连载维持一定程度的话题讨论;对于大多数基督徒而言,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教牧资源……
本来只打算发布前10章,但连载之后反响出乎意料的强烈。当然,我的公号读者很少,所谓的“反响强烈”,不过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读者而已。这种事情只能顺着圣灵的带领,所以就一直这样连载了下去,甚至中断了我的《平衡的讲道》项目。
昨天Mellisa(她是幕后黑手之一,推动此书翻译的始作俑者)给我留言,“辛苦了……书很好,你无法想象多少人受益,明年再安排一本这样的书吧……”
嗯,如果还能忙得过来,也活得下去,似乎也无不可。其他的留言都在每次连载的章节之中,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但对于译者Bonnie来说,实在有点对不起她。
我是个很随意的人。当初Bonnie问我何时截稿,我告诉她“圣诞节前完成即可”。一开始的打算是连载10章,筹款结束就暂停连载,大家恢复日常。但此书前10章将许多人的伤疤揭开,后面的医治部分不发,实在有点不地道,所以只有委屈Bonnie了,天天赶稿,被我折磨到半死。Bonnie反馈了4点意见(“并不是真的吐槽,就是说一下我的感受”),我需要一一向她道歉,或者略微回应:
- 不习惯smartcat,视野里的句子太少,不是一个完整段落,而是一句一句蹦出来,很佩服你们用惯了的,我总是要返工去看。
- 以前给出版社翻译,我可以自己掌控进度,比如我译完、修改完一部分,交稿了编辑才能看到,这样我就比较从容。但是smartcat不容许我有“自留地”,每个字都是直接暴露给校对,这让我心里比较慌。我在工作中写稿,稿子也是在我个人名下,别人无权处理;等我“提交”以后,稿子才暴露在所有编辑眼前。
- 我习惯译完全书,再重新修改,然后才交。像这次这样一章一章被修改,我实在不习惯。当然,这还是因为我不是专业的,不能像你们“德国战车”似的碾压过去,你们干活太高效了。
- 我的一个观察,除去我翻译错误的地方不算(谢谢你的修改指正!之前我都没顾上细看,等全部完事后我会好好学习一遍),基本上我的语言比较生嫩,而你的比较老辣,混搭在一起还蛮奇怪的。另外,我觉得译者应该隐形,您的语言风格老辣是优点、也是缺点,给我的感觉是存在感太强。也可能我生性腼腆,有时候老辣的语言会给我刻薄的感觉,有点怕怕呢……
前面两条关于CAT工具。SmartCat有一个学习曲线,一开始不太习惯,的确会很辛苦,等于在翻译的压力之下附加了另一种焦虑。不过CAT是以后翻译的趋势,不掌握CAT工具的译者,在行业里日子会日渐艰难。至于流程问题,采用SmartCat也能控制,比如项目管理等待译者作为再分配给校对和编辑处理。这个项目的流程大概代表着以后和“跨文翻译”合作的一种趋势,译者们应该警醒了……
和我合作过的译者,大概都会被我的翻译速度碾压一遍。嗯,我也不是专业译者,神学翻译只是我的“第三副业”,排名前面的是“在家教育语文/数学/体育老师”,“IT吉祥物/信息安全咨询师”。此外还有两个“主业”:牧师和教师(以弗所书 4:11)。在我忙碌的日程之中,翻译几乎是一种机械活动,顾不上思想,没有字斟句酌的余裕,必须一遍到位,第二遍扫描后就交稿。这是刻意的选择,我的其他工作都没有收入,翻译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我不得不在每天两三个小时内做完一切工作,换取日用的面包,消耗足量的咖啡。
所以,再次给Bonnie道歉,辛苦了。
语言风格问题,“跨文翻译”的出品,大概都带着明显的Eddy风格。译者Bonnie的语言差异,的确是这个项目中我也觉察到的“冲突”之一。简单说来,语言“代沟”,遣词造句,神学和心理学术语等方面,确实需要与译者更多合作,才能磨合得好一些。这也是我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吧——如何培养新一代神学译者。
顺便说一下,我喜欢老练简洁的语言(参照文本:已故台湾武侠小说家司马翎。从语言上看,大概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堆砌辞藻、大量排比的警句、抖机灵的浮华语言我也会一点,但既然工科出身,没有法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音乐理论的博士学位,还是藏拙为好,就不去和网上各种名牧比较了。
谢谢几位朋友慷慨地支持,使得这本书可以顺利地翻译和发布。
特别鸣谢:
秀丽姐和一位在美国北卡未曾谋面的朋友。感谢各位赞赏支持此项目的好友们。
Judy姐,Mellisa,Foxiang等也算幕后黑手。其他黑手我就不一一提名了。
感谢大韬和立波在留言中的互动。这本书若只是为了你们两人阅读,对我来说也没什么遗憾。
版权所有:Eddy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