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声室效应(英语:Echo chamber),有时亦俗称为同温层效应,在媒体上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社交媒体的发展,令到这个现象更加深刻,因为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或使用习惯进行纪录与分析,持续地将一位用户所喜欢的内容提供给该用户,导致一个人在同一网站中接受到的资讯被局限于某个范围内。这可能会增加政治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极端主义。

—–维基百科:回声室效应

In news media, echo chamber is a metaphorical description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beliefs are amplified or reinforced by communication and repetition inside a closed system. By visiting an “echo chamber”, people are able to seek out information which reinforces their existing views, potentially as an unconscious exercise of confirmation bias. This may increase political and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extremism.[1] The term is a metaphor based on the acoustic echo chamber, where sounds reverberate in a hollow enclosure.

——Wikipedia: Echo chamber (media)

回音壁效应的典型案例之一是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媒体如何预测希拉里的获胜,以及川普的当选。当年我是一直观望到几个摇摆州结果出来,才长叹一口气说,“回音壁效应”原来如此,然后心满意足地睡去。


智能手机时代对于传道人的一大挑战,就是信息验证能力。

当我们运用一个例证的时候,最好谨慎地查询例证的真实性。否则,你的会众很快就会告诉你,“牧师,你今天说太阳系有9大行星,已经不对了”, 或者,“达尔文晚年并没有信主”。

当然,如果我们自己不认真坚持例证的来源和真实性,别人就会帮助我们检查出来,并且迅速地损害传道人的可靠性(credibility)。

我近来写讲章,已经颇有写学术论文的味道,特别是在使用例证的时候,总是会给出印证的资料来源。这样,即使被人检查出错误,我还能说的清楚资料是从何处得来,我为何会使用这个例证。这是为着自己的谨慎,也是为着会众的益处。


最近在旁听贺照田老师的跨学科文学批评课程,除了对新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有些新的认识,似乎对于贺老师的分析方法也多少有些理解。结果就是,对于材料的敏感性似乎提高了,或者按照金老师的评论,问题意识增强了。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位朋友发出这样一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集中营的一场死刑之前,纳粹士兵拿着一本《圣经》扔在地上,面对惊恐的犹太人说:你们谁想活命,就在这本《圣经》上吐一口唾沫,然后站在右边生存者队列;不想活命,就拒绝在这部《圣经》上啐唾沫,然后站在左边死亡者队列。第一个人被纳粹士兵叫到《圣经》前,他伸出双手把《圣经》端在胸前,嘴唇一张一合地恳切祈祷:主啊,饶恕我,我是一个罪人。祈祷完毕,把《圣经》轻轻放回原地,啐上一口唾沫,然后,按照纳粹士兵指挥的手势站在了右边生存者的队列。接下来,无论妇女还是男士,无一例外地重复上述一整套动作:把《圣经》端在胸前,虔诚祈祷,啐上一口唾沫,站在生存者队列。纳粹士兵非常惬意地看着。

这时候,一个8岁的犹太女孩以斯帖穿过人群,走到纳粹士兵面前,抱起被啐满唾沫的《圣经》,用自己的头发擦去上面的唾沫,双手举起《圣经》贴在自己的脸上,大声祈祷:主啊,赦免他们!求接纳我的灵魂。然后,按照纳粹士兵的指挥站在了左边,她独自一人站在死亡者队列。

后面的人把以斯帖刚刚擦拭干净的《圣经》重新吐满了唾沫,继续站在生存者的一边。接着,另一名10岁的男孩大卫走出来,学着以斯帖的动作,用脸庞把《圣经》上的唾沫重新擦拭干净,敬虔祈祷,然后,按照纳粹士兵指挥的手势,和以斯帖一起肩并肩站在了死亡者队列。他紧紧握着以斯帖的手,轻声说:在上帝以下,你并不孤单。

行刑的时候到了,纳粹士兵大笑着先向右边选择活着的队列疯狂开枪射击,那些选择活着的人,因绝望而表情扭曲着倒下了;进而,纳粹士兵来到以斯帖和大卫面前,以举手礼表达敬意之后,以斯帖和大卫手拉手迎着枪声,微笑地倒在了血泊中。

这个故事读起来可疑,因为难以置信的细节太多。如果所有犹太人都死了,这个故事是谁记录的?发生在哪个集中营,什么年代?两个孩子的名字和年龄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孩子们的父母在哪里?犹太人是否这样不堪?如此不堪的成年人为何能教育出这样勇敢的孩子?德国人里面,基督徒的比例是多大,他们会不会如此侮辱圣经?……

所以我就随手查询了一下这个故事的由来。

我没有找到英文的出处。这个故事的中文第一次出现,似乎是“秋雨圣约的facebook: 主日证道:耶和华要加倍赐福与你(2018年12月30日)”。而就在一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个故事。

于是,我可以理解为何有人将这个故事转发到群里。一来刚刚有人转发,可能正好看到。二来,大概觉得这个故事可以鼓励其他人。我甚至可以看出,群里转发的是微博版的,因为后面有这样一段评论:

这个故事直击我的灵魂。在极端的邪恶势力面前,没有幸存者,妥协并不能拯救你。生死无法选择,但怎么去死是可以选择的。坚守的叫牺牲,妥协的叫沉沦。


我也可以理解去年12月30号的历史背景下,秋雨为何有这样一篇讲道出来,以及传道人在选择示例上的缺乏经验。

于是,我就简单地将我花了时间查证的结果报告在群里。不过后续的发展有点出乎意料,对我的报告3:1的回应是,故事假的没关系,读起来让我感动,引出了有益的教训。

所以我也感谢回应的弟兄姊妹们,至少他们以各种方式认可了我的查证,同意这个故事是假的。至于我,大概算是另类,因为一个侮辱犹太人和圣经的假故事,确实既没能感动我,也没能给我任何教育。我只是深深地叹息而已。


我的朋友Daniel在活石教会讲道,有一次说到法国诗人兰波。下面马上就有人用手机搜索兰波的事迹,讲道一结束就上台和牧师核对。这篇文章并不针对这个故事、包含这个故事的讲章以及讲道的传道人,甚至也和这个故事所带来的讨论无关,只是举例说明,现在的传道人需要高度注重例证的来源检查,最好给出资料的出处。

当然,如果大家可以常常被这样的故事感动,对于广大传道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