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有些累了。突然想起跨文翻译还没有一个使命宣言,也没有异象。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一直很辛苦地校对译稿,需要为自己的努力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我为什么不听从Emma的建议,将所有翻译项目的管理工作全部砍掉, 关闭跨文翻译,单纯做一个译者?按照Emma的估计,这样我会更轻松,收入也会更高。

但是,若跨文翻译的使命是:

借助高质量的翻译和管理,为汉语基督教翻译/神学翻译预备未来的人才。


而这一使命的基础是:

1. 汉语基督徒人数将是世界最多。任何翻译作品的受益人数都可能极为庞大,因此高成本高质量的翻译作品,是完全值得追求的目标。

高水平的工具书和注释,是汉语神学界很难短期积累起来的。而缺少工具书和各种层次的注释,又是造成解经困难的重要原因。

2. 目前汉语神学界缺乏高水平的译者,或许更加缺乏高水平的校对、编辑和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翻译,与出版机构沟通,我得出这样的印象。

神学翻译界很少使用翻译辅助工具和质量控制工具。我接触的大型知名机构,比如橡树或生命智源,还在使用纸质原版书或pdf格式做翻译。我可以简单地宣称,跨文翻译的翻译速率是这些机构的三倍,在翻译的术语和一致性上,还会好过这些机构的作品。更不要说跨项目的术语管理和一致性管理了,目前的基督教翻译机构根本没想过。

3. 基督教翻译以低价低质,甚至志愿者模式运行,是一种逆向淘汰高水平译者的机制。译者不能靠翻译为生,做一两个项目都退出了。

三联书店这样少数出版社科和宗教学术专著的出版社,稿酬可以低到税前一千字60元,还要求译者按照出版要求设置字体和排版。

我曾经应邀做了一卷菲奇诺书信集,据说深得业界大拿刘小枫的好评,但是因为没时间按照出版社要求排版,2012年完稿至今还在我电脑里沉睡。因为这样一本书的翻译,作为独立译者,我要挂上另一位朋友的名字,还要支付校对和排版的费用,若是出版出来大概我是会倒贴钱的。

自从做了这样一本书以后,我再也不为出版社翻译了。

4. 翻译项目管理水平低下,没有使用业界的best practices,造成效率和质量失控。

我读目前公开出版的译作,例如普朗丁格的知识论,不用看原文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应该译为“爱因斯坦的相关性理论”,可惜我们几位北大哲学博士教授就是这样翻译的,而为通过大牌出版社出版了。

所以,有没有人请我做翻译项目咨询?我有项目管理硕士、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博士、美国神学院全英文的神学学位(教牧学硕士和道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在读),实际翻译过数百万字,领导过三个大型翻译项目(工作神学注释,ACSI圣经课程,新国际新约/旧约解经辞典),每小时仅收一百美元。

于是,跨文的异象是:

5年之内培养一个高水平的翻译团队-高水平的项目经理,译者和市场团队;在基督教翻译领域出版3-5种高水平的作品,让跨文翻译的美誉度达到2019春晚的96%!

若是如此,大概我需要多花些时间来指导和培养译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