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宣布自己是改革宗,还是无法避免预定中的意外
在家教育的孩子们很孤独,就像音乐之声里的那位木偶戏里的孤独牧羊人一样。我常常感叹,所谓宣教,真正付出代价的不是Emma或我,而是几个孩子。 ...
在家教育的孩子们很孤独,就像音乐之声里的那位木偶戏里的孤独牧羊人一样。我常常感叹,所谓宣教,真正付出代价的不是Emma或我,而是几个孩子。 ...
看到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评论说,“制造业回归”实际上是希望将一个已经演化为“后工业社会”的社会,重新变成一个“工业社会”。这就是“美国工人为苹果手机打螺丝钉”的隐喻。 ...
我喜欢释经工作坊和讲道工作坊,乃是因为在举例的时候可以非常灵活,完全根据现场来调度。有的时候,我会邀请学生现场指定经文,我们一起用20-30分钟从释经到产生出一个可以工作的(practical)讲道大纲。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提问,灵活地分析一段相关的经文,很简单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也让学生理解我得出某个立论的圣经依据。在释经学和释经式讲道的框架下,这样的解释不太容易冒犯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们。 ...
有位年轻人联系我,希望到我这里来看看。我们从前没有见过,但正好这周有一门“讲道学”的课要开设,所以我就说,来听听吧。 ...
即日之前,有一位旧识发表了一篇文章,《圣殿外的黄昏:中国传道人养老困境的破局之路》。本不欲多言,但因为其中涉及一些问题,而且朋友圈内许多人转载,故不得不多说几句。 先说结论。这篇文章是AI写作,至少起构架和主要内容出自AI,看起来几乎没有经过人工修改。但此文给出的一切事实、文件名、人物、故事等多为虚构。比如,并无一个“2014年《关于宗教界人士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而且政府行文,从来不会使用笼统的“宗教界”,只会使用“宗教教职人员”。“2022年某地基金因房产奉献减少出现支付危机,暴露出过度依赖宗教自由裁量权的脆弱性”,这样的话语逻辑不同,毫无根据。“传道人通过在线培训、灵修辅导等积累"属灵积分",积分可兑换合作养老机构的服务折扣”,闻所未闻。“上海沐恩堂的"333"方案”,似乎将奉献的90%都拿出来作为养老,危言耸听。“深圳基督教界与泰康保险合作的"迦南计划"”,子虚乌有,因为“深圳基督教界”根本不是一个法人实体;至于“2023年新修订的《社会保险法》应增设宗教教职人员参保细则”一说,时间倒错,一眼可见。 ...
从去年11月底开始,一直在为翻译的项目忙碌。这段时间遇到罕见的连续紧急项目。第一个项目不必说,是我自己在安息年里管理有些松懈,没有监控进度,到头来只得自己赶工。那时可以坦然地对朋友们说,回国闭关一个月,谁都不见。 ...
这几天,deepseek在朋友圈刷屏。本来没打算赶热点,到了下午看到这模型居然要“改变国运”了,就随意发表了几句评论: ...
Sage旗下的社会学期刊Socius在2025年1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Conrad Hackett Yunping Tong. The Growth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May Have Come to an End. (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 Volume 11: 1–18). ...
2022年3月8日,一个槐花新雨之后的日子,“跨文翻译”发布了当年的自选翻译项目。以藏头诗的形式引用了一封信的3:8节,大致是这样的: ...
能行便是真修道, 书卷展时逢故人。 偶因明月清风夜, 忽起迁臣逐客心。 因为需得写代祷信,每年年底少不得要整理一下一年的工作,也核算经济,以为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