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IU

双塔擎天|8. 新一代的新信仰

第八章 新一代的新信仰 “每一代基督徒都应该操行其自己的信仰,无人可以活在上一代人的信仰中。”(G·艾伦·弗里斯) 上一代人经历神迹奇事的记载,未必还能激发这一代人。上帝兴起基甸拯救以色列民时,他虽曾听过祖先所经历的神的大能与拯救,但这份民族回忆在他心中早已变味。他愠恼地问,“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么?他那样奇妙的作为在那里呢?”(士 6:13)这声音里充满小信,困顿于眼下的现实,他焦躁地要求一个直接的答案。 1953年,当时的新任校长弗里斯博士倡导新一代基督徒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神迹: 对我们来说,知道基甸之问的答案是何等重要!我们知道何处找寻神的奇迹吗?基甸找到了答案……我们如果像他一样与神相遇,也能找到这答案。正如麦奎金博士常讲的那样,“与主相遇,就是神迹。”基甸如此,对我们又何尝不可呢? 座落于市中心的小小校园,要求新的一代在新的信心中迈出新的一大步。校园建筑已经十分老旧,需要大量维修才能维持基本的功能,让负责总务的副校长一筹莫展。一方面,消防局坚持认为,这些建筑必须改造,否则将成为巨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市中心已经人满为患,并无闲置土地,圣经学院如何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招生异象? 是不是该建个新校区了?当时大家多少对此还心存疑虑。事实上,有一对夫妻已经决定,若在他们的奉献款之外,耶和华感动另外的人为此而捐献,那么他们就知道,圣经学院的搬迁乃是神的旨意。在神的心意显明之前,他们不会为在城外买地的事上捐一分钱。 主的时间真的到了吗?圣经学院真的要搬了吗?从环境上看,似乎是的,但情绪并不可靠。于是,董事会决定向神求了一个征兆:如若不募款就收到20,000美元的资助(圣经学院从不募款),他们便认为这是神让他们买地的印证,于是可以期待一件新的神迹发生。 9月5日,学校发出代祷信,提及几处待售的物业。哥伦比亚北隅一处三百公亩、风景优美的地产正在出售。学校的一位友人当时已经和业主谈妥了交易条件,并且乐意将这份有限购买权让渡给圣经学院。但是董事会决定,20,000美元必须在10月17日前到位,否则,他们无法认定这是神的心意,全力以赴地完成这项交易。 实际上,故事甚至比这还要复杂。那位谈妥交易条件的友人,有心帮助哥伦比亚圣经学院,愿意亲自出面向城里的商人们募款,完成这个项目。但弗里斯博士没有同意这种做法,因为这与圣经学院向来不募款的原则有悖。 人们听到这个决定后,纷纷来信,表达对博士坚守原则之义举的钦佩之情。 一个月过去了。10月5日是学院的每月祷告日。从代祷信发出之后,收到的奉献仅有4605.47美元。在各样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开始为此献上更多、更迫切的祷告。结果一定会激动人心。 你能相信吗?10月12日,在距付款期限还剩五天的时候,代祷的朋友们收到了这样一封短笺: 赞美主,因他大大地得胜!为了10月17日截止的土地购买交易,我们手中已经有了现金:27,729.41美元。此外,还有朋友承诺在十月17日前寄来4,500美元。“因为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刀剑得地土, 也不是靠自己的膀臂得胜,乃是靠你的右手、你的膀臂,和你脸上的亮光, 因为你喜悦他们”(诗篇 44:3)。 一个月后,11月6日,故事迎来了最令人振奋的一段。那时,神的供应除了满足之前祷告的印证之外,甚至还有盈余,足够支付次年的分期款项。耶和华赐下了自己的确据。董事会现在可以带着信心来规划未来了。他们知道,此后无论遇到何种试炼,他们乃是行在主的旨意中。 故事的最后,弗里斯博士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与主相遇,就是神迹。”如果每天的生活都可以被最基本的自然法则解释,那我们就还没有把神的旨意和计划当作我们生活的保障。 两年过去了,校区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开始陆续展开。七月,校方收到了所特斯夫人(Mrs. William G.… Read More »双塔擎天|8. 新一代的新信仰

Jerusalem

事工哲学(15)——事工预备

尼希米记1-2章,对尼希米计划事工的简单观察:
1. 当有需要出现或有新的事工想法时,先为此祷告(Neh 1:4)
2. 在启动事工之前,尽可能赢得支持,预备资源(Neh 1:7-8)
3. 了解情势,制定计划(Neh 2:11-16)
4. 组织团队,鼓励他们一起投入事工(Neh 2:17-18)。
5. 不要被反对的意见所吓倒。(Neh 2:19-20)。

实习生和宗教签证

在北美读神学院,实习是个难题。

我读道硕的时候,实习要求非常严格,大概一共要做500小时,包括7次讲道,7次带领查经,一人次的门训,参加教会的工作协调会议,观摩教牧辅导等等。在英文为主的教会里实习,这些要求几乎无法完成。没有人会同意一个英语都说不好的中国学生,在教会里用英语讲7次。

Read More »实习生和宗教签证

教牧学博士和神学博士

昨天傍晚,一群中国学生在外面的草坪上遛娃。闲聊之间,说起下学期选课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选了一门“biblical teaching”。我们就聊起带领查经班和讲道的不同之处,然后就说到了我这个名义上的“师兄”上过的几门讲道学课程以及各个教授的教学风格。 后来,大家比较感兴趣教牧学博士的课程和道学硕士的课程有何不同。我的感受是两点:客观上看,教学大纲上反映出来的工作量大20%;主观上看,博士的课程在课堂讨论上要深刻不少。 大体上,参加教牧学博士课程的学生都有多年的牧会或者宣教经验,或者是教会的主人牧师,机构的领袖之类。在课堂分享的时候,大家谈论的问题和见解,常常比道学硕士的课堂要深入,甚至许多人的水平和教授不相上下。而道学硕士的课堂,有大概一半的人没有牧会经验,或者不是全职服侍,或者刚刚进入宣教工场不久,所以在讨论上质量往往会差一点。 如果实在要细说,CIU的教牧学博士里基本上没见过神经病,而硕士水平上我倒是见过不少“不正常”的人。 教牧学博士不需要艰辛的学术研究,只需要一个项目报告即可毕业。我最近看了不少关于牧师自我关顾的教牧学博士论文,举例如下: Weise, Russell. 1993. “Burnout in the Pastoral Ministry: The Need for Clear Boundaries.” Diss. of D. Min., Concordia Seminary… Read More »教牧学博士和神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