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晨思

时间压力下的证实性阅读与探索性阅读

最近在听“unbelievable”,辩论很有趣,几乎想要自己开一个中文版的播客了。 这几天在外旅行,顺便阅读N.T.Wright的“The Day The Revolution Began”。 阅读有趣的地方在于,总是可以从好的作家那里得到需要值得反思的问题和方向。Wright讨论了一个重要的神学议题,得救是从“地狱”去“天堂”,还是恢复上帝对人本来的呼召,让新造的人成为新天新地之间有君尊的祭司? 我从前设想的“祭司的国度”针对万国万族成为中保,似乎更在于地上的宽广,而Wright指向天地之间的祭司,一方面在地上宣告十字架的福音,一方面在生活和敬拜中体现出天上的价值观,使得“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也就是说,得救并不是脱离这个悲惨世界,进入天堂,而是恢复与上帝的关系,重新得着呼召,成为使天地和万物在基督里同归于一的参与者。 在这个意义上再次反思“润学”的出埃及范式,忍不住又多多感叹一声,觉得其神学上越发虚弱。 朋友问我“didactic theology”和“polemic theology”如何翻译。这似乎真是两个新的术语,他说查询良久,未见于过往的神学翻译。这是两个古老的术语,查尔斯·贺智(Charles Hodge)初出茅庐,在普林斯顿的教职曾经是Professor of Oriental and Biblical Literature, 主攻旧约。不过他老人家后来转攻新约,渐渐成为全科老专家,serving as Professor of Exegetical and Didactic… Read More »时间压力下的证实性阅读与探索性阅读

What’s Run with You, Again?

“不可起誓”在现代的应用,大概就是不要轻易在粉丝众多的自媒体或更加主流的媒体上公开宣布自己将来的决断。比如求婚的时候大张旗鼓,结婚的时候山盟海誓,或者去宣教之前举行“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誓师大会。要知道“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是要配合第二天的“图穷匕见”,因此一壶热酒,一时意气用事,完全可能做得到。但是宣教这种事情,是要10年20年的消磨,话出了口容易,但收回来就有点难受。

grayscale photo of ship on sea

“下埃及”与“出埃及”

对于采用“难民叙事”的基督徒而言,最好不要轻易说自己是“出埃及”,要去“应许之地”。离开的地方,当然或许有千般的不是,但将来要安置你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埃及”,而为你们争取留下的,几乎可以说是提前去到“埃及”,认识了“法老”的约瑟。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