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低端护教学(15)|8年前的新浪科技网文,可以作为诺亚大洪水来地下的可靠证据吗?

a golf course developed by the seaside

文章在此

顺便说一下引文的问题。

如果只是一般性的闲聊,用点二手新闻也行。如果把这种东西当作论文的引用文献,堂而皇之地写为尾注,以此来论证诺亚大洪水的发生机制,我可以理解这种“护教学”是伪科学的,把自己称为“二手神学/护教学”就很有面子了,跟科学是沾不上边的。


新浪的新闻发表在2014年。那一年的“科学”期刊发表了一篇“Earth’s interior. Dehydration melting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mantle”,结论耸人听闻,于是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兴趣。纽约时报也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解释地幔在很深的地方还有可能存在熔岩(But finding evidence of melting much farther down, as Dr. Schmandt did, was difficult to explain “unless you invoke water,” Dr. Jacobsen said.

新闻造成了一点公众的兴趣,专业的科学家们在“地幔热柱”讨论组里讨论过这件事。有一个评论值得注意:

Any Science or Nature paper produces waves in the mass media that have typical shortcomings because journalists often (but not always!) do not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background for this. This paper was mainly highlighted in the newspapers as the discovery of an ocean of water in the mantle, that this ocean is primordial and not of cometary origin etc. Some Russian translations even claimed that the authors discovered ringwoodite. In other words, the true sense of the paper was misrepresented, but this is not the fault of the authors of the Science paper.

任何《科学》或《自然》论文在大众媒体上产生的波澜都有典型的缺陷,因为记者们往往(但不总是!)不理解真正的含义–他们不一定有这方面的背景。这篇论文在报纸上主要被强调为在地幔中发现了水的海洋,这个海洋是原始的,而不是彗星起源的等等。一些俄文译本甚至声称,作者发现了尖晶橄榄石。换句话说,这篇论文的真实意义被歪曲了,但这并不是《科学》杂志作者的错。

我大概查了一下,自从2014年这篇“科学”了以后,8年之中不过20篇文章引用这篇文章(不一定都是正面引用),而媒体之中则完全消失无踪,再也没有人说地下400-600公里深处有个3倍大的海洋这种胡话。


当然,我们的“年轻地球论”者是不会放过这样的事情的。在一篇逻辑混乱(如果我们还承认逻辑)的文章里,引用了新浪科技来证明诺亚大洪水

当这帮“YECs”需要用科学来为他们的神学背书时,他们就说“很多科学报道称,地壳深处也埋藏大量地下水。据主流科学家估计,地壳内部储存的水量是地表的10倍以上。”当他们口中的主流科学家说地球历史不止(远远不止)6000年时,他们就把人家称为“世俗科学家”了。比如,若去问问《科学》杂志上发文的几位作者如何解释这种地底深处的水源,人家会说这是数十亿年的地幔下沉造成的,怎么可能是4500年前的40天里渗透到地下600公里,结晶成为橄榄石呢?

从本质上来说,YECs的做法叫做“Cherry Picking”谬误——嗯,谬误,就是和科学相对立的那种东东。

这篇文章还胡说“更惊人的是,现在对这些遍布大洋底部的海脊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底火山都是在同一个时期爆发的。它们不但是过去曾经发生一场惊世的海底火山喷发的铁证,同时也印证着创世纪 “大渊的泉源都裂开”的记载。

当然,这个结论没有新浪科技的文献支持,所以不知道这些海底火山是哪个时期同时爆发的。但如果真的同时爆发,只能有两种可能性:1)地上的水都蒸发了,诺亚的方舟无水可行;2)滔天巨浪,不要说木头的方舟,就是辽宁号也不行呀

这么说吧,能灭绝恐龙的洪水,一定可以颠覆方舟的


一篇文章随意引用新浪科技,再随意抄袭几幅看起来科学的图表,并不能使之成为科学结论,只能让自己显得业余级别的蠢。当然,YECs们也自己弄了几本杂志(不会收入SCI或者核心期刊目录的那种),有时他们那些人均博士的专家们也会循环引用一番,唬唬人——那样的文章至少表面上还能看。

我不解的只是,为什么YECs不好好承认自己是“神学/护教学”,非要用新浪科技的新闻作为参考文献,而不是直接引用《科学》上的论文来说明自己的反科学立场呢。比如这篇《Defeating Creationism in the Courtroom, But Not in the Classroom》:

The case, Kitzmiller v. Dover, followed a familiar script: Local citizens wanted their religious values validated by the science curriculum; prominent academics testified to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ts lost decisively.

DeepL的搞笑版翻译是这样的(我笑场了,所以就果断地不调整译文了):

Kitzmiller诉Dover一案,遵循了一个熟悉的剧本。当地公民希望他们的宗教价值观能在科学课程中得到验证;知名学者为进化论的科学共识作证;而创造论者果断地败诉。


出品:Eddy@kuawentrans.com;eddyemma.com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kuawen-640x334.jpg

if you are ever moved to support this ministry or my family…

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支持跨文翻译的事工,请使用以下二维码,或者https://paypay.me/eddyemma

7 thoughts on “低端护教学(15)|8年前的新浪科技网文,可以作为诺亚大洪水来地下的可靠证据吗?”

      1. “创造科学”的“科学”倒是挺接地气、挺科普的。
        至少一年多以前吧,我参加过一场他们线下组织的讲座。讲座PPT做得不错,讲员也挺会调动气氛。比如,讲到人类起源时,讲员会说“下面这个问题可能会冒犯到一些人。请问你觉得你外婆的外婆的……外婆是这个吗”,然后放一张类人猿的大头照。

  1. 按照进化论, 必定会出现以下这两种情况之一: 某甲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不算是人, 但从这个时间点之后开始算作人; 某甲从生到死都可以算作人,但他的父从生到死都不能算作人。但这两种情况都是荒谬的。

    1. 模糊数学是对的,或者你是对的。我觉得徐州董某民在某个时点前勉强算人,某个时点之后不算人。但这个时代是荒谬的

    2. Not necessarily. 这是外显证据和内在实质的区别,也是渐变和突变的界限问题,不好全怪罪于进化论。举个例子,亚伯拉罕何时信主? 是不是割礼前不是,割礼后是? 保罗说不是。按他信来算。他何时信?如果时间无限分割,你就会发现无法区别。你说他某天信,我也可以反驳不对,他是下午信的;又有人反驳,不对,他下午4点信的,4点以前不算。如果继续切分时间,我们就发现我们都无法讲清楚亚伯拉罕何时信主。 -以上一点玩笑话😀

Comments are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