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ovember 12, 2019

和合本翻译研究 |提摩太后书2:11-13

下周有一个纪念和合本翻译100周年的学术会议。4月份爬香山的时候答应要参加,条件是提交一篇论文。时过境迁,转眼到了年末,文债堆积如山,生活捉襟见肘,一想到明年1月要开学的新学期,就有点不知所措。 不过John提醒我,自己背的锅,再黑也要含泪背完;自己扛的十字架,再重也要大喊一声你的担子是轻省的!     离开高校之后,在学术研究上诸多不便。论文和图书馆资源是很难访问了,查询知网的文章也颇为艰难,完全依靠朋友们帮助,将我感兴趣的文章发来一读。而研究生和实验室则更是无法措置,许多项目都只能是个腹案。 5月我询问重大的师弟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博士生给我,安排做一点圣经文本的大数据分析。我实在羡慕D.A.Carson或者S. Porter可以安排博士生做希腊文语法的文本分析项目,但最近一看自己的桌面,python的ide都没有,我是大概没有什么时间再自己编程的了。 我的朋友们回答说,现在的研究生都是忙着做可以发文章毕业的事情,等着毕业之后找一份工作。作为导师,也不好随意支配研究生的时间,他们自己也不会感兴趣的。这样的回答自是应有之义,不剥削学生,不逼着学生叫“爸爸”,不让学生跳楼的导师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了。 于是本来已经有了论文的腹案,只好暂停了下来,看来要变换研究思路才行了。 10月份John开始催促,又重新拾起项目的思路,开始收集素材,但时间拖延,直到本周才有机会动笔。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文法分析的思路,建立了计算机语言的标准分析模型之后,语言学的进展非常之大。特别从1970年代末开始,因着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方面的进展需要,对汉语语法和文法的理解,也有了许多进展。 回过头来看100年前的和合本翻译,当然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用今人的标准去苛刻古人也不是什么得意的做法,但是对和合本翻译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了解其翻译的进路和经验,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我做语言学研究乃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我希望有一个实用的释经框架和合适的工具,可以用汉语比较好地分析圣经文本。这个框架和附属的工具不应当太过艰难,而是有高中以上语文训练的传道人都能做到的,不需要依托原文和英文工具书(这涉及到神学翻译的问题,以及最近的小麦书房事件)。如此一来,就有必要评估和审视和合本的翻译文本,用现代的语法理解来批评其翻译,一来帮助更好的释经,二来留下一些经验,为着日后的译经者作为参考。 尽管计划如此,但我离开学术界和高校之后的诸多不便,立刻就显露出来。(大概主要还是缺乏图书馆、经费、时间、实验室和研究生团队的问题)。周一开始动笔,一整天的时间不过是在和缓慢的网络斗争,与谷歌学术、知网等学术网站打交道,下载和预备了大概50篇参考文献,一边浏览,一边整理素材。 周二已经是截止日期,一大早就起来煮咖啡,终于在深夜12点之前大体上完成了论文的初稿。仅讨论最后一个例子,提摩太后书2:11-13: 2Timothy 2:11-13 πιστὸς ὁ λόγος· εἰ γὰρ συναπεθάνομεν, καὶ συζήσομεν·… Read More »和合本翻译研究 |提摩太后书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