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arch 2018

念力兵械——第1卷 仰望星空

序章 灵长历2612年,深秋。 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冷然照耀在这块残破的大地上。 砖瓦的碎屑布满一地,断壁残垣里混着枯枝,血迹,还有火焰烧后的残渣。这是一座已经化为废墟的村庄。夜色下,这座村庄已经完全失去了生的气息,只有胡乱堆砌起的茅草房里透出忽明忽暗的火光,还能表明这里有人的踪迹。 蜷缩在火堆旁边的人们衣衫褴褛,面容在火光的照射下显得越发消瘦。 ——这是一个没有名字的村落。村庄位处逻各斯共和国的边陲,名义上还属于共和国的一部分。但既不在交通要道上,也没有珍贵矿材出产的边陲小村,实际上早已与共和国的中枢失去了联系。 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奉行着独立的规则和法律,以独自的生存方式,一年一年的在这块不大、也不富裕的土地上存续,直到消失为止。 就和任何一种动物的小群落一样。大陆的各处都遍布着这样的村庄。 而现在,就是这座小村的消失的时日了。 十余日前,一群刃牙狼迁移到了这片土地上。这群中阶魔兽原本生存的疆域刚被一只新来的高阶魔兽占领。害怕成为高阶魔兽的猎物,刃牙狼们开始了迁移。而正巧这群刃牙狼迁移去的方向,就是这个无名的边境小村。 面对没有还手之力的村民,这群在大陆上不算低等也不算高等的刃牙狼立刻化身成了嗜血的猎杀者。 无名小村里少数几位“强者”,平时让他们在村民面前耀武扬威的力量,却没法救他们从刃牙狼的口中逃生。土砖做的围墙与粗陋搭建的瓦房在魔兽面前都如若无物,几个小时之间小村就化为了一滩血与火的废墟。 少数幸存者们不敢离开这个废墟,在一览无遗的平原上不出半个小时他们就会被这群刃牙狼吃掉。他们只能躲在这片曾经是村庄的地方苟且偷生,等待刃牙狼离开。但经过这么多天的等待,很多人已经多少意识到,其实他们等待的只是或早或晚会到来的死亡而已。 ——人类被魔兽捕食。这样的事,在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屡见不鲜。 夜幕降临。 废墟之中,有几个佝偻的人影。他们用虚弱无力的手掀开砖瓦,一点一点翻找附近有没有埋藏的食物。窸窣窸窣的摩擦声在夜风中传出去很远很远。 夜半时分是魔兽活动的高峰期,在这种时候出来找食物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几个人并非不知道这点。 但他们实在是饿急了。在村庄刚被袭击的前几天,废墟里还常常挖的出小麦和面包来。但短短几天的时间,这些能被挖到的食物就被吃光了。在第一波魔兽袭击中没有死掉的幸存者们迎来的并不是希望,只是地狱的开始而已。 挖掘废墟的人们中,突然传来了一阵低声的欢呼。 食物,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他们挖到的是一只没有被刃牙狼啃食完的野狗残躯。 如果是在十天之前,他们或许会觉得已经开始腐烂的狗肉根本难以下咽。但在已经连续饿了好几天的幸存者眼中,腐烂的狗肉已经是值得庆贺的美食了。村庄里已经没有更新鲜的食物,如果说有的话…… 一个幸存者扫了一眼正在和自己争食的同伴,突然升起一种疯狂的想法。人肉,似乎也是新鲜的肉? 他连忙将这种恐怖的想法压下去。无论如何,现在还有狗肉能吃,不用考虑这么多。但是在幸存者的心理,刚才一刹那的想法像毒种一样埋下,挥之不去。或许,在几天的饥荒之后就会发芽…… 而就在这群吃狗肉的人附近,有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安静的坐在断墙上。小女孩有一头漂亮的红发,但此时她红色的秀发上沾满了灰尘,衣服也破烂的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子。秀气的小脸因为饥饿而现出不健康的白色,一双纯真的绯色瞳孔也染上死气的阴霾。 小女孩呆呆的坐着,既不和大人一起争食,也不去挖掘废墟。… Read More »念力兵械——第1卷 仰望星空

网评top3%

网评top3% 另一篇旧文,也是我从大学辞职之前写的了。 办公室通知我,因为在教学评估网上获得的分数为top3%,学校奖励我500元,交50元税。 我到办公室发现还有一个荣誉证书。 ×××××××××××××××××××××××××××××××××××× 所谓网评,是学生给教师评分,在国外的高校也是一种最常见的评价手段,广泛用于教师的续聘评价。 不过在我们学校,很多教师对于此相当反感,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对于教学质量甚具信心,对于学生的平均水平倒是有所保留,特别是扩招之后的学生,比较之前下降了不少。 不过我反感的是这种制度的可能不合现实。从教师内心来说,师道尊严受到威胁是内心不愉快的根源,特别是很多学生对于这种评价的不负责任。我的课常常只有1/4的学生听,没有来听课的学生并无充分的证据评价我的教学水平,于是很多时候我得到一个平庸的分数是符合概率的。 也许中等的水平正常,但是这个网评系统的区分度空前的低,所有的老师在100分制中的得分都在90分左右,因此很难说一个top3%的教师比较low3% 的教师高明多少。这是这种网评系统将评价分为12个单项指标,每个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四级的打分制造成的。没有一个综合的打总分,造成区分度低的结果。用脚想也知道。 有一年我的得分很低,最低的一项是我的着装不正规,不修边幅。于是,在第二年我高度的重视网评,在教学管理中向学生强调本老师相貌堂堂,神采飞扬,那些不上课的学生说我长的不帅,完全是可耻的污蔑嘛。 同时我郑重的告诫同学们,每个人都会通过这门课(这是我一贯的行为方式和作风),也请大家正确的评价本老师的教学水平。 于是我的教学水平在学生眼中就大大提高了,去年是top10%,今年是top3%。 ×××××××××××××××××××××××××××××××××××× 我们的网评系统,由学生、同行和教学督导打分组成。 可惜这个网评系统非常糟糕,我的姓名后面居然被加了一个空格,于是我再也不能登录上去看我自己的分数了。因为我没有那个名字后有空格的用户的密码。 可是我居然可以以同行的资格为我自己打分,于是在网评中我时时会上网给自己打高分,并顺便在留言中讽刺一下那些“非专业”的开发人员。考虑到我是一个计算机专家,这样的讽刺是善意的。 ×××××××××××××××××××××××××××××××××××× 总体上说,这个网评系统技术差劲,管理松懈,评价指标严重不合理,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对于本老师作为一个杰出的教师的正确评价,是很公正的,完全符合实际。希望明年的奖金更加高一些。 ×××××××××××××××××××××××××××××××××××× 我要用这个奖金到亚马逊买几本书。  

好教师的标准

好教师的标准 旧文一篇。2006年。 教师节,学生给我发邮件,祝节日快乐。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上半年软件设计师考试,我们学院的同学过了5人,全参加过我的培训班。 这门培训课,我一直想开,给系里提了近一年,终于在老曹的支持下开了出来。参加的人不多,坚持听课的也不过6、7人,不过于我最好,我不喜欢听课的学生太多。 ××××××××××××××××××××××××××××××××× 我喜欢举这个例子。 某一年软件工程没有人上课,于是我上了一次。到得学期结束,学校要求抽查软件工程的试卷质量。我的试卷是参考教材的英语网站随手出的,两套试卷的出题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不外乎选择、判断、简答、详述和计算。然后给学生复习了一下。 改卷的时候,请巧巧在一旁统分,改正了几个加分的计算错误。每个打分下签名。然后作了一个得分分布统计。 系领导寻问我情况如何,我信心十足的说,没有问题。根据我的统计,得分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不及格率正好15%;题目的知识点分散,重点突出,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型丰富,绝无大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果然如我所料,全校抽查了50个考试的试卷,唯一全部指标合格的就是我的软件工程。为此,学校奖励1000元,教研室留下一半,我拿到一半。要是现在出现这样的事情,也许我会提出一分钱都不要,因为我自己知道我出题的态度是很轻率的,全然不值得这样的奖励。不过我所在的学校的其他教师的教学态度之轻率,又远甚于我了。 ××××××××××××××××××××××××××××××× 于是第二年,我不再担任软件工程的教学。到了某一年,教研室分配课程。家伟问我愿意上什么课,我说两个要求:每周不超过4节课;不上全校的公共课如计算机 文化基础,其他都不在乎。对于计算机科学上的课,我大约总有几分把握,不用担心会上不下来。那时专业教研室并没有太多的课可上,剩下一门多媒体,是大家觉 得困难的,没有人上。我于是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了。 有的时候不免牢骚一下,因为我自认为还算一个计算机专家和不错的教师,我推掉公共课就因为希望能将有限的课时安排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能学到一些正确的观点。于是,我可能更适合教授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等等核心课程。 现在的状态,我只好额外开了两门课来满足教学欲望:一门是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一门是软件设计师培训。这些课都是免费的,至少我的原意不需要收费,不过因为需要系里协调教室,不免和他们有交道。于是,系上也发些课时费给我。听课的人不多,都是真正我愿意教的同学,很愉快。 ××××××××××××××××××××××××××××××× 回到教学周历的问题,因为学校的规定就没有余地了,对于一个教授来说不过是增加了限制,降低了教学水平。 教学的问题,现在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还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领导能力,批判能力,推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等很多方面,不是按照一个大纲和周历就行的。特别 的,我本学期的多媒体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进度可能需要随时调整,知识点的讲授也不一定能全部实现。不过,我还是希望 能够达成其他更重要的目标。特别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我希望有所帮助。

教材问题

教材问题 旧文一篇,从blogger.com导过来。忘掉在blogger.com上还有几篇文章了。为了保留备份,还是存到自己的网站上比较好。 Friday, October 13, 2006 蒋震有一次在上课时告诉学生,不要买不必要的教材,教材科很找了他的麻烦,此事在学校波及广泛,再加上其他一些事件,终于不再强迫学生购买教材了。 按照我的风格,上课是不备课,不带书的,兴之所致,随口而讲。以前的规定,如果不买教材,不允许参加考试。所以,我还是总要指定一本最便宜的书充数,通常不用。 ×××××××××××××××××××××××××××××××××××××× 发生过几件趣事。 去年的多媒体技术,我为学生选择了清华大学陈某的新编教材。当年7月成书,我九月使用,一心想着可以参考最新的知识。 待到书买下来,发现教材科购买的是同一作者编写的高职用的教材。为了缓解这种尴尬(我愿这个荣誉归于教材科),我说:为了选择一本便宜的教材,我费了不少 力气。这本最新的教材是我所看好的。不过,该教材真操蛋,里面最新的知识还是上个实际90年代中期的。感谢教材科,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选择了两本同 名教材中面向高职的一种,为每位同学节约了书价10%的钱,功不可磨。功不可没。不可磨灭。鉴于本老师向来不用教材作为依托,因此不看也罢,大家算买了考 试的准考证云云。 ××××××××××××××××××××××××××××××××××××× 今年的多媒体课,安排用双语教学。预先问了领导,要英语教材,英语讲授。那算什么双语教学,只好去网上寻找合适的教材。 我看中的书国内没有出版,唯一合适的只有一种,没的选择。 于是我去教材科领教材一册。科长一看该书55元一本,叹气说,这么贵的书不好卖。于是我用上述的理由解释一番。 其实,我仍然不会使用这种教材,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进度讲授。如果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还有同学没有购买这本书,我会告诉他们,不要再买了,或者永远不要购买教材,直到你确定老师严格按照教材讲授。 ××××××××××××××××××××××××××××××××××××× Jesica说,她在念书的时候也投诉过一个教授。该教授指定了一本教材,却不按照教材讲授,并且又指定了一大堆参考书。作为一个穷学生(我怀疑她父亲并非没有钱,美国风格而已),jesica小姐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昂贵的参考书,只能要求教授按照教材讲授了。 ××××××××××××××××××××××××××××××××××××× 目前我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不过有学生(新生)质疑过我不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c++的行为。

GITHUB攻击事件以及国内技术媒体反应

2018-03-03 eddy 轻轨战舰之EddyEmma 事件 (https://www.wired.com/story/github-ddos-memcached/) GitHub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DDoS攻击,相当于每秒钟我都将硬盘上全部数据通过网络投向GitHub——1.35TB/S。或者说,攻击者可以在1秒钟之内把我的硬盘写满,而且攻击持续了20分钟。 这次攻击从技术上来说有两个有趣的地方: 1、攻击GitHub这个技术网站,乃是与人类世界为敌呀。 2、采用了新的memcache protocol, 用udp 11211端口发起攻击。 memcache是所谓内存数据库,可以加快网站的访问速度。但是网上有大概10万个未经保护和登录验证的memcache数据库,所以攻击者可以用一句select all之类的语句引发数据库响应,把放大的网络流量引向攻击目标。 防御方式是增加身份认证机制,关闭对0.0.0.0的监听,关闭UDP端口等等。 报道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连线杂志”的报道: GitHub briefly struggled with intermittent outages as a… Read More »GITHUB攻击事件以及国内技术媒体反应

Steemit简介

Steem steem是一种加密区块链货币,价格波动很大,从几分钱到几块钱区间波动,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它是否可以稳定下来。无论如何,bitcoin的价格也在剧烈波动中,这似乎是前期的阵痛。steem不能通过挖矿获得,按照术语,不是“Prove of Work”, 而是“Prove of Stake”. 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懂。 steemit 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社交平台。 主要的设计理念是: 1、无中心控制。不像facebook,受到公司的控制。区块链的东西一旦发布,就不可删除,不可修改。steemit的文章,7天内可以修改,过期就永远固定了。 2、大家一起在steemit上发表文章,随着这个媒体的价值提升,所有作者都可以分享steem溢价。 3、发表高质量文章,发表高质量评论,得到众多订阅,以及众多点赞(upvote),都有收益。 目前存在的问题 注册极为缓慢。这可能也是个优势,因为注册需要验证邮箱和电话,然后经过人工审核,所以机器人基本上注册不上去。问题在于,很多人都要等很多天才能注册上去,对人气是一个影响。 最近突然发现,很多重要的信息都出现在steemit.com上,所以这个网站渐渐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我的steemit.com账号是steemit.com/@causenet 正在试着发表各种类型的文章,看看反应。转念一想,我真的要媚俗追求点击量吗? 于是在微信上发了一篇泡泡网的文章: 一个人的独立媒体——对话虚无主义时代的理想主义狂人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