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eddy

理论家

有很多人喜欢提问,而不喜欢回答。shane上次提到她的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大家在群内笑了很久。 不过,提问总是比回答要简单。如果允许提问,我可以一直不停的问下去,直到将一个人问得崩溃为止。 呵呵,有些人觉得在教会的聚会中将我问得哑然了,就是一种胜利,但是我并不代替神发言,也并不总是持有全部的真理和答案,所以这种问答的游戏会让人觉得乏味。   ××××××××××××××××××××××××××××××××××××××××××××××× 如果一个人不信,即使你将所有的证据全部摆上他的桌面,也不能说服他信。我不想这样浪费时间。 按照我的想法,福音的信息一旦告知了一个人,我就不再有什么责任去说服他了,那是圣灵的工作和他自己的选择。 看来是无情,但是却符合我对于圣经的理解。 我没有时间去和人磨菇,反复争论,或者照顾谁的心情。 我会耐心的解答提问,只要是合乎道理的问题。但是对于胡乱纠缠的问题,我确实一点兴趣也没有,如果要娱乐自己,我应该在书房里看书,而不是在教会里冒充权威。   ××××××××××××××××××××××××××××××××××××××××××××××× 有的弟兄姊妹,持有某种信念至于固执,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状态。例如,每个人都知道“爱和宽容”,可是在某个具体的场合,如何去爱,如何去宽容,却拿不出具体的办法。 就像很久以前的一个弟兄,有着满腔热情要组建一个聚会,所以来请教我,他自己却什么概念也没有,也不过就是想让我出面来组织而已,而或者他心里想着一旦成功,荣耀可以归于神和他自己。我和Emma劝他,不如先来参加我们现有的聚会,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然后拟定一个计划,例如房子,时间,方式等等,自己预备。 这样一说,他就消失了。   提问是容易的,指责一个人不按照圣经的话语去做事情,那是更加容易百倍吧。因为没有人是义人,大家都会有过失,特别是还没有信主的人,是不是在基督徒眼中会有很多问题呢? 如果存温柔的心,耐心的指出,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福音传播更大的危害,好像是类似传销的方式和自以为义的劝说吧。我们真的应该反思。

弗洛伊德的宗教批判的批判

这是从 www.kxwsl.com (科学无神论)网站上引用的一篇关于弗洛伊德如何解释宗教起源的文章。 上帝是西方宗教信仰体系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是宗教信仰者将他们不能理性解释的各种恐怖力量人格化之后所形成的崇拜对象,同时信仰者也通过祈祷、牺牲、读经、参拜等各种宗教仪式来表达他们与上帝的联系。     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这个上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弗洛伊德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人类在原始状态中对父亲形象的一种扭曲的记忆和病态反应。他的这个结论来源于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关系的猜测和对儿童普遍心理情结的分析,其意图是将个人行为的理论与人类古老的历史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上帝的形成史来支持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发现。     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他就明确地将上帝观念的形成与人类幼稚的精神病态联系起来,所以他给该书的副标题取名为“野蛮人的精神生活与神经官能症的某些相似性”。根据弗雷泽在澳大利亚对土著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弗洛伊德推测,人们信仰上帝的历史起点是源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群落生活,即:当时每个原始群落中都由一个年长的男性领导,群落中的所有女性都是他的性伙伴,而不能成为其他男性的性伙伴。当他的儿子们成年之后都被他驱逐出本群落,以免发生性竞争,破坏他的性垄断权威。儿子们对这样的一个父亲既怨恨又恐惧,终于有一天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独裁的父亲———像原始社会的同类相食者一样一并分食了他们的父亲。这个初始的弑父行动虽然结束了他们的父亲的专制统治,但也产生了其他一些心理问题:后悔感、自责感和负罪感。弑父者们当然憎恨他们的父亲,但他们又爱戴和敬畏自己的父亲。现在虽然他已经死了,但儿子们仍然惧怕他,甚至认为他比活着的时候更有力量,即灵魂脱离肉体后要比被囚禁在肉体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于是他们便产生了讨好他的想法,这样他们就确立了必须履行的宗教仪式和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律。因此,他们确立了聚餐共饮他们崇拜的图腾动物的野蛮的纪念活动,在这样的聚餐活动中,图腾动物自然就是他们的父亲形象的投射。因此,他们原来那个世俗的、令人恐怖的父亲就被投射到超自然的世界中成了他们崇拜的神。宗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起源的,所以说,男性上帝是建构在作为谋杀者的儿子们的忏悔行为和神化父亲人格基础之上的。      被神化了的父亲人格具有全能、全善、全知等绝对品质,他把孩子们所期待的那种保护提供给一切面对自然和社会灾难而需要安全感的人,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上帝的信仰者,弗洛伊德进一步分析说:      成长中的个人会发现,他命中注定永远作个孩子,要是没有保护他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各种奇怪的超级力量所带来的打击;他认为这些超级力量是聚集在父亲这个形象上的,因此父亲形象就是上帝,他既害怕又想讨好这个上帝父亲,同时又依赖上帝父亲为自己提供保护。人对于父亲形象的期待表达了人寻求保护自己软弱无能状态的真实动机。孩提无助自然会祈求保护,同理延及成人也会寻求一种超越自身能力的保护,这样的本能反应正是宗教形成的原因。      通过解释上帝形象的形成,即将父亲的形象高度人格化后,弗洛伊德将上帝形象的形成与其关于“宗教是人的心愿的实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儿童的心理分析入手推论现行的上帝观念,即,作为孩子,如果有个力大无比的父亲的保护,我们会觉得安全许多。哪怕是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感觉世态炎凉时,我们也有期望得到保护的强烈的意愿,而永恒的、万能的和博爱的父亲形象正好能够满足我们的这个意愿,我们也就乐意在他身上加诸各种神圣的抽象性质。      如果我们能够将儿童的心理行为类比于人类原始社会的心理行为,那么上帝观念、宗教仪式的形成便更容易得到可观察的经验事实的说明。为此,弗洛伊德引入了“ 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儿童心理分析的新观念。他认为男童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到4岁时都会自然地产生强烈的弑父恋母心理,换句话说,这同样是一种嗜杀亲长辈的病理现象。更有甚者,弗洛伊德坚持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宗教行为,我们一定会发现,宗教行为在本质上很像那些患有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人的行为。比如精神病理学称之为“上床仪式”的病理行为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某个患神经官能症的人在上床睡觉之前总是会将椅子放在床边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枕头和床上的用品也必须得叠好并且以某种方式安放在某个地方,他才能心安理得地躺下睡觉。如果椅子没有放好,枕头和床上用品没有按照他所想象的方式安放好,病人就变得十分不安和恼怒。弗洛伊德十分关注病理行为和宗教仪式的相似性,例如,教徒的圣餐仪式(基督和门徒们吃“最后的晚餐”,以共享面包和酒来表达与基督在一起的仪式)或者背诵祈祷词和咒语,“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患神经官能症的人的行为与宗教仪式的神圣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忽视这些行为人就会感到心神不宁,这些行为使他们全神贯注,不受其他任何行为的干扰,乃至对其仪式行为的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他这里是援引了人们经验中可观察到的精神病的例子来说明宗教起源与精神官能症的相关性,并将宗教的传统仪式类比于精神病人的下意识的心理行为,以实验科学的理性解释上帝人格和宗教经验的神秘性。其结论是:上帝不过是人类心理的“俄狄浦斯情结”外化为宗教仪式后的病态后果。   ×××××××××××××××××××××××××××××××××××××××××××××× 佛洛伊德的想象力是够丰富的,能够编出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杀父故事来作为宗教的起源。当代的心理学家在讨论宗教起源问题上,唯恐跟不上这种新潮,也有诸多奇谈怪论。例如,Carroll说,用玫瑰经祷告其实“是对那被压抑的肛门色情欲念的一种伪装的满足”,是“玩弄自己粪便”的一种替代品。 心理学的唯一保护就是,不管你说什么,他都可以说你其实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而是你的潜意识知道。所以,你无法和心理学家辩论了,因为你的否认反而让他更加得意的说,看那人正在抗拒其潜意识……   ×××××××××××××××××××××××××××××××××××××××××××××× 但是,佛洛伊德从来没有好好的论述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以及他从那里收集来的这样一个恐怖故事。因为他没有什么根据吧。现代的传记认为,佛洛伊德和他的父亲关系不好,按照他自己的理论,他是想要“杀父”的。   ×××××××××××××××××××××××××××××××××××××××××××××× 上周二的聚会,有一个朋友用荣格来讨论,说因为很多宗教中都有蛇的形象,作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结论,宗教的起源就没有神的存在的根据了,于是他的意见是神不存在。 当然,他至少还是有一个貌似合理的推理过程,不象V那样,直接了当的说他不任何犯罪就要受罚的观点。 我没有深究过荣格,但是在很多原始宗教中出现蛇的形象,不正是说明神圣启示的广泛性吗?   ×××××××××××××××××××××××××××××××××××××××××××××× 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因为英文团契的聚会是我在主持,所以如果能够在辩论中驳倒我或者让我哑口无言,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放弃神存在的论点,而坦然的走开了。 我常常告诉他们,即使我不能将一个问题说清楚,并非神的能力不够,而是我的学识不够。但是,并不需要一个很明白的人就可以知道,佛洛伊德是全然的谩骂和胡说吧。

Gone Baby Gone

这个电影的主题非常复杂,以至于Emma靠着我就睡着了。 慢镜头拉出的破落街道,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气息。 当然,我最觉得忧伤的一本书是”American Gods”,文化的怀旧却带着生活中无尽的悲哀,不过并不是那时我才明白这个世界是个悲惨世界,如同雨果所说的。   一个四岁小女孩失踪了,警方和小女孩的舅舅委托的私人侦探都在调查。从年轻的私人侦探Patrick的视角,故事慢慢的揭露出来。 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和这个案子有关,几个臭名昭著的绑架案犯,女孩的母亲及其男友,一个黑帮头目,女孩的舅舅,一同调查的警探,以及那个探长…… 谁能够找到这个女孩,而每个人又面临怎样的抉择,将这个女孩带回到她那吸毒而不负责的母亲身边,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 以赛亚.柏林说,每种文化都有不同的价值,这些价值不象马克思说的,按照阶级的不同而全然不同,自然,也不会按照种族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很多价值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却是冲突的,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美好全部拥有。 选择,生活于是只剩下选择。   ×××××××××××××××××××××××××××××××××××××××××× 所以我想起Jimmy评价Jack的话,他是固执的,但是这个教会也因为他的固执而坚持了下来。所以,尽管这种固执有的时候(或者很多时候)会伤害人,但是Jack是固执的。 好吧,电影里的Patrick选择了遵守传统的价值观和信守承诺,让小女孩回到妈妈怀里。可是,他明明知道那个小女孩以后不会有幸福,而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爱情。他不是为自己做出选择,事实上,他帮助这个小女孩选择了一条道路,那是对的吗?   ×××××××××××××××××××××××××××××××××××××××××× 那个晚上,我当着团契的弟兄姊妹给Emma念了一首赞美诗,不就是说这一点吗?

出差

我厌恶出差,何况要常常出差去美国。所以,我从以前的公司辞职了。 然后,就有一个空档可以去灾区,然后,就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例如,结婚。   朋友雨舒最近也是常常出差,似乎每个星期四都出差,至今已经2个月左右了,我们的查经班他连续几周没有出席。看到他的情况,我就忍不住想起,我以前为了周二的查经班,如何费劲心力要将课调换到那一天,然后又一个理由可以不出差。   终于可以选择一个留在这里的工作。昨天又看见小爽在台上那感人的一幕,为了做传道人,她放弃工作去神学院了吧。难得有这样的志气。   我还是做我的老师,每天忙着上课。专业英语,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实习实训,只要能不出差,我就可以安排时间。   有一天我给武说我没什么钱,奔奔也是用不起的。武问我,问什么要这样?唉,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真实的答案是不容易理解的吧。于是,武就和我聊起他的爱好,收集紫砂壶。有人说,一个人收集1000多把紫砂壶,是很正常的吧。我细细的想了一想,还是维持原来的爱好算了,音乐和围棋,桥牌和阅读,我的时间已经够充实了。要看高清,或者要喝茶,或者要打麻将,还是去武那里比较好。要下棋,就去阿漫家,他也收集紫砂壶。打牌可以和翁校长一道,他也做普洱茶交易,身边总有些好茶。   嗯,这样似乎不错。  

怀旧和敏感

怀旧是敏感的。   在南京去看小古,主要是他在给陶陶怀旧。不过,陶陶看来还是受到很大的震撼,在回来的路上,要求我给他核算这次去看“古总”的开销。开销当然很高了,一天差不多1000吧,我们计算完了以后说。   临走前的晚上,我们在秦淮河边看着画舫不时经过,对岸的“美人靠”上斜倚的游人,小古对陶陶说有一年新年夜,我们俩从学校走到新街口,然后买了一瓶劣质的葡萄酒,一包花生米,经过南大走回河海。然后,就说如果他高中要去南京读,就来吧。 这个场景我倒是映象全无,不过希望陶陶能记住。   这次他的最大收获是自然到来的,13岁了,所以我没有限制他喝酒,那两个晚上他尝试了白酒黄酒啤酒红酒,然后脸涨得通红,有些微醉。我和小古都很欣慰陶陶长这么大了。他的另一个收获是有意识的体会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那种我永远不会获得,也永远不会选择去过的奢豪的方式。多样性,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还是同一类人,但是生活已经让我们拉得很远。   没有工作的压力,我也能够轻松的和Emma度过一个周末。所以我们就讨论怀旧和敏感的问题。对于Emma来说,怀旧也许是敏感的。

存在主义神学

源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神学,是最近的热门。我唯一看完的大部头神学著作《基督教神学原理》就是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立论的。  其中的概念是关于存在,实在或者现象之类的。还有一本书叫现象学神学,还没有时间看。  不过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上周二的聚会,Jasen问我对于其他宗教传统的看法。  我当时回答说,按照《基督教神学原理》,我们没有理由设想存在仅仅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对一个特定的人群启示了他的存在。例如,设想在宇宙中还有外星智慧存在,那么神如何启示他们呢?所以,我支持一种普世的宗教观。至少,我们不能轻易的攻击其他的伟大宗教传统,这样的观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不过,从我的基督教信念来说,我相信我们基督徒所指称的神,那个具有全能全知全善,超越的实在,是真实的,可以经验和献上崇拜的。和这样的一个传统相冲突的其他传统,虽然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却不是我们获救的源泉和生命的安慰。  这不过是逻辑排他律的简单应用而已。 

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

普兰丁格这本书无疑是知识论和基督教哲学的一本杰作,这是当代最顶尖的分析哲学家从分析哲学角度说明神之存在的另一个代表作。   昨天和Emma说到知识孤岛的问题。我们曾经读的很多书,在我们的知识领域中构成很多孤岛。例如我们小时候读的很多小说,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学批评理论指导的时候,每一本书就是一本书而已,直到看到布鲁姆的“影响焦虑”理论或者其他理论。何况还有很多跨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汇聚。   所以,现在看一本书的最大乐趣就是突然发现它可以将很多孤岛连接成为一体。例如那本“圣书的子民”,或者这本“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   这本书一开始就讨论康德。我不知道是否不能将康德的东西看下去的人就不算是能够进入哲学领域的。康德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看了好多遍都没有能够看完。看到普兰丁格仔细的分析二律背反的命题,我突然有所领悟,原来哲学是这样来研究的。只要仔细的推演和思考,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问题和道理。   当然,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有问题。写序的那位口气已经很牛了,不过他的学生尽管在圣母大学——普兰丁格所在的学校进修了一年,但是还是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   例如,将“相对论”翻译成“关系理论”,算是很低级的错误,反映了有的中国哲学家所缺乏的物理或者数学的知识。也让我对翻译的质量心里存疑。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翻译得很好的书,讲的很清楚。   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找到可以讨论的人了,这是在重庆这个城市的孤独吧。

另一个耶稣讲的故事的解读

浪子的故事在路加福音15章。   11 ChiNCVs:  耶稣又说:“某人有两个儿子。  12 ChiNCVs:  小儿子对父亲说:‘爸爸,请把我应得的家业给我。’父亲就把财产分给他们两兄弟。  13 ChiNCVs:  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收拾一切,到远方去了,在那里生活放荡,浪费钱财。  14 ChiNCVs:  他花尽了一切所有的,那地方又遇上了严重的饥荒,就穷困起来;  15 ChiNCVs:  于是他去投靠当地的一个居民。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6 ChiNCVs:  他恨不得吃猪所吃的豆荚,可是没有人给他。  17 ChiNCVs:  他醒悟过来,说:‘我父亲有那么多雇工,又有丰富的食物,我却要在这里饿死吗?  18 ChiNCVs: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  19 ChiNCVs:  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20 ChiNCVs:  于是他起来往父亲那里去。他还在远处时,他父亲看见了他,就动了慈心,跑过去抱着他,连连与他亲嘴。  21 ChiNCVs:  儿子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  22 ChiNCVs: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快把那最好的袍子拿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23 ChiNCVs:  把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要吃喝快乐,  24 ChiNCVs:  因为我这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欢乐起来。  25 ChiNCVs: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的时候,听见音乐跳舞的声音,  26 ChiNCVs:  就叫了一个仆人来,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27 ChiNCVs:  仆人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他平安无恙地回来,就宰了肥牛犊。’  28 ChiNCVs:  大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父亲出来劝他。  29 ChiNCVs:  他对父亲说:‘你看,我服事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可是你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欢乐。  30 ChiNCVs:  但你这个儿子,常常跟娼妓在一起,花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杀肥牛犊!’  31 ChiNCVs:  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常跟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32 ChiNCVs:  只是因为你这个弟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我们应该欢喜快乐。’”   … Read More »另一个耶稣讲的故事的解读

文本批评

要了解一段文本的含义是困难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读方法。 可以试图去了解作者的本意;也可以不管作者的意图,仅仅从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来分析;或者,按照目前最流行的方法,仅仅考虑读者的理解。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现代最流行的文本批评方法了,认为文字一旦写出,就自有其生命力,常常向读者传达作者所没有的意图。 例如,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结尾,就是在重庆融侨的转转桥拍了一个有趣的镜头,却有人分析为隐喻黑皮的生活是永远在绕圈,永远被追逐,不会结束,云云。   当然,最经典的读者解读,是中国的大学生们解读“大话西游”,如果周星星在拍的时候就有这么多的意图,那简直是神奇了。大家不过是借着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而已。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困难所在,作者的意图往往是不可能准确的知道了,而如果仅凭文字,则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现作者所写的矛盾的文字,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不能假设作者有一个统一的意图,所以不能对此作出解释。而凭借读者自己来解释,对于圣经这样包含超越的存在的意图的书籍,对于这样关系是否永生的启示,似乎又有些不足。   呵呵,Hermeneutics, 释经学,原是一切知识的起点,但是确实最难的一门学问。 ××××××××××××××××××××××××××××××××××××××××××××××××× 所以,我更喜欢用文学的方式来看圣经。看看耶稣所写的经典短篇小说,好撒玛利亚人。   有 一 个 人 从 耶 路 撒 冷 下 耶 利 哥 去 , 落 在 强 盗 手 中 。 他 们 剥 去 他 的 衣 裳 , 把 他 打 个 半 死 , 就 丢 下 他 走 了 。 偶 然 有 一 个 祭 司 从 这 条 路 下 来 , 看 见 他 就 从 那 边 过 去 了 。 又 有 一 个 利 未 人 来 到 这 地 方 , 看 见 他 , 也 照 样 从 那 边 过 去 了 。 唯 有 一 个 撒 玛 利 亚 人 行 路 来 到 那 里 , 看 见 他 就 动 了 慈 心 , 上 前 用 油 和 酒 倒 在 他 的 伤 处 , 包 裹 好 了 , 扶 他 骑 上 自 己 的 牲 口 , 带 到 店 里 去 照 应 他 。  第 二 天 拿 出 二 钱 银 子 来 , 交 给 店 主 , 说 : 你 且 照 应 他 ; 此 外 所 费 用 的 , 我 回 来 必 还 你 。 你 想 , 这 叁 个 人 那 一 个 是 落 在 强 盗 手 中 的 邻 舍 呢 ?    这一段文字里面,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这人如何被打,如何生命垂危,如何祭司和利未人弃之不顾,而最让犹太人瞧不起骂为猪的撒玛利亚人却医治包裹他,照料他,吩咐店主。这些细节全部用来表现何为一个好邻居这个概念,故事之生动简洁,完全是大文学家的风范。   ××××××××××××××××××××××××××××××××××××××××××××××××× 我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教会的查经班会如何来解释,也许不会一句句的分析其中的神学含义吧。 不能理解圣经的美,阅读圣经就如同法利赛人读律法了。

返璞归真

我看的英文版,没有看中文的。不过有一个台湾译者翻译的版本很不错。 C.S.Lewis的大作,充分的讨论了有关基督教的教义问题。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从自然律出发的推导过程,说明为什么承认神的存在比否认神的存在更加合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对每个人的诚实的推理和思考能力都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