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ovember 2019

不平衡的讲道(7)|每次讲道都是耶稣为中心/整全的福音

我记得我的朋友从CIU毕业,打算应聘一个国内教会的牧师职位。他把讲道稿发去,被人家评为“深度不够”,于是落选。我好奇地询问他,怎样的深度才够,回答是“威敏大宪章”和改革宗神学。

那么,作为一个PCA出身的改革宗(按照我上面这位朋友对我的评论,“我觉得你的神学不是改革宗”),我大概深度也不够了。

学一门外语和一门轻功

最近小麦的事情引起很多担忧,涉及到上万人被谈话,上缴“非法出版物”的问题。 隔天又有孔网和淘宝购买其他哲学或者思想领域某些书籍的读者被查的事情出来,都是国内有刊号的正规出版物。 这样的事情当然值得讨论。第一个结论很简单:微信、淘宝、孔网等的用户信息和销售记录显然是随时可被提取查证的,谈不上数据安全问题。 第二,中国有一种神奇的回溯定罪的方法,也就是用后来制定的法律来处理立法之前出现的问题。从前不违法的问题,也许过几天就变成违法了。所以,在微店买书之前,最好先仔细想想,一个人买一本书本来不会有问题,但1万人买2万本书,金额将近300万的时候,问题会自动回溯到每个记录上,足以将小麦同学送进检察院。 我的经验是做一个不读书的文盲,坚决不买中文书籍。但这一点最近也没守住,我买了贺照田老师的一堆书,又买了因为带领读书人在孔庙里哭泣流泪就被斩首的金圣叹点评的西厢记和水浒传——一个是淫贼张生,一个是反贼林某(疑似我的名字的谐音的重庆话读法)加野猪林里的花和尚,反正不是什么好人好事。 所以我还是决定学好外语,在美亚去买书。至少美亚不会因为我买一本1984就将我出卖了,毕竟我曾经是会员,一年要交100美元给他家。 另一方面,我一向建议大家学习一门轻功,可以是梯云纵,可以是草上飞,至少看到墙的时候,不能只是长叹一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而是知道如何翻了墙出去。 举例如下。最近有位朋友从国外访学回来,无法访问美国银行的app了,屏幕报告连接失败。百般无奈之下,给我邮件求助。我说请安装signal给我联系,他说app市场上没有。我说请安装windscribe申请免费账号,他说无法打开网站。我说你能找到wireguard,brook或者v2ray吗,他一脸茫然,无计可施。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现在是没有鸡,所以没有蛋;没有蛋,于是无法孵化出一只鸡。死循环了,毫无办法可想。一个封闭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理,必然会变得热死寂的,也就是熵无限大,能量梯度等于0的状态。若无外部输入的能量或信息流,系统就会在热力学第二定理中变成一堆混沌。 回到小麦所引发的问题。这一事件引发的寒蝉效应,已经让别的微店将已经付钱的订单取消掉了。当然,这是正确的做法,这正是此事希望带来的示范效果。 问题在于,以后如何才能得到高水平的神学资源?是不是像有位老师说的,以后寒冬来了,大家珍惜家里已有的、没有被收缴的书,足够我们看到寒冬过去,春暖花开。 我倒是希望有创新的方式继续提供神学资源。我没有解决方案,只是想想而已。这个时代任何方案都可能在第二天变成一个坑。 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大家不要在微信上买书,或者勾兑买书的事情。不要用qq邮箱或者163邮箱,不要为了“方便”而牺牲安全。至少用个protonmail吧,或者signal吧,最好会一门轻功,可以访问gmail之类。 这样,也许我们可以教育一些人更有安全意识,而不是有了更多的神学资源。或者那时春天就来了呢?

和合本翻译研究 |提摩太后书2:11-13

下周有一个纪念和合本翻译100周年的学术会议。4月份爬香山的时候答应要参加,条件是提交一篇论文。时过境迁,转眼到了年末,文债堆积如山,生活捉襟见肘,一想到明年1月要开学的新学期,就有点不知所措。 不过John提醒我,自己背的锅,再黑也要含泪背完;自己扛的十字架,再重也要大喊一声你的担子是轻省的!     离开高校之后,在学术研究上诸多不便。论文和图书馆资源是很难访问了,查询知网的文章也颇为艰难,完全依靠朋友们帮助,将我感兴趣的文章发来一读。而研究生和实验室则更是无法措置,许多项目都只能是个腹案。 5月我询问重大的师弟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博士生给我,安排做一点圣经文本的大数据分析。我实在羡慕D.A.Carson或者S. Porter可以安排博士生做希腊文语法的文本分析项目,但最近一看自己的桌面,python的ide都没有,我是大概没有什么时间再自己编程的了。 我的朋友们回答说,现在的研究生都是忙着做可以发文章毕业的事情,等着毕业之后找一份工作。作为导师,也不好随意支配研究生的时间,他们自己也不会感兴趣的。这样的回答自是应有之义,不剥削学生,不逼着学生叫“爸爸”,不让学生跳楼的导师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了。 于是本来已经有了论文的腹案,只好暂停了下来,看来要变换研究思路才行了。 10月份John开始催促,又重新拾起项目的思路,开始收集素材,但时间拖延,直到本周才有机会动笔。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文法分析的思路,建立了计算机语言的标准分析模型之后,语言学的进展非常之大。特别从1970年代末开始,因着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方面的进展需要,对汉语语法和文法的理解,也有了许多进展。 回过头来看100年前的和合本翻译,当然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用今人的标准去苛刻古人也不是什么得意的做法,但是对和合本翻译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了解其翻译的进路和经验,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我做语言学研究乃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我希望有一个实用的释经框架和合适的工具,可以用汉语比较好地分析圣经文本。这个框架和附属的工具不应当太过艰难,而是有高中以上语文训练的传道人都能做到的,不需要依托原文和英文工具书(这涉及到神学翻译的问题,以及最近的小麦书房事件)。如此一来,就有必要评估和审视和合本的翻译文本,用现代的语法理解来批评其翻译,一来帮助更好的释经,二来留下一些经验,为着日后的译经者作为参考。 尽管计划如此,但我离开学术界和高校之后的诸多不便,立刻就显露出来。(大概主要还是缺乏图书馆、经费、时间、实验室和研究生团队的问题)。周一开始动笔,一整天的时间不过是在和缓慢的网络斗争,与谷歌学术、知网等学术网站打交道,下载和预备了大概50篇参考文献,一边浏览,一边整理素材。 周二已经是截止日期,一大早就起来煮咖啡,终于在深夜12点之前大体上完成了论文的初稿。仅讨论最后一个例子,提摩太后书2:11-13: 2Timothy 2:11-13 πιστὸς ὁ λόγος· εἰ γὰρ συναπεθάνομεν, καὶ συζήσομεν·… Read More »和合本翻译研究 |提摩太后书2:11-13

Go Home! End of the Gospel Story

从宣教的角度看,如果男人们只愿意成为供应者,不愿意成为依靠募款生活的“乞丐”,那么宣教工场上的单身女性仍然会有很多。我不知道不训练、不允许女人讲道,我们自缚一半的手脚,究竟要如何完成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