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arch 20, 2018

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

按:再说一遍,pao-pao.net是最好的中文自媒体之一,所以有很多人攻击,国内也无法访问。最近发布了一些科学上网的技术性文章,这是我一向的理念(好吧,这个时代还有理念的人,都已经out到奥特星云去了)。我遵循孔子的遗训,述而不作,只转不原创。这篇文章从前在wechat推过,至少一个人对我说看不了。 看不了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上网。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各种真实的信息而不仅仅是段子和自恋。这是我见过用中文论述这个题目最好的一篇文章。欢迎留言讨论。 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 文/ Don Evans (泡泡特约)你总觉得所有人都在往上爬,不断地使用各种方法装扮自己,然后把形象晒出来,从学历到见识、从衣着到饮食、从瞬间灵感到内心活动,你甚至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就能觉察到一个人几乎完整的成长路径,或者不再成长的状态。因为同时你还会发现,很多人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后便不再更新自己,不再反思,就躺在这个小小知名度的软床上,睡过去了。 在这个数字世界里,一本书吃一辈子好像不新鲜了,一套观点也同样可以吃一辈子,甚至不需要考虑时代变迁、情境转换后,这套观点还会不会适用。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观点为你赢得的知名度和足够满意的簇拥队形。 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小,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看你不顺眼的人也越来越多,你的朋友越来越少,而粉丝量带给你的不过是稍纵即逝的兴奋。 前辈们曾经告诫说,学习是一生的事,思想的成长会持续到死亡,但当下的事实却截然相反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会独处的人就不会反思 思想和情绪曾经主要是一种内在的过程——首先在内心构建起思想和情绪,然后才会去表达出来,然而如今,思想和情绪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循环的、公共的过程,自我认知变得越来越依靠循环的互动过程——TED演讲人Sherry Turkle 称之为“合作性自我”。 也正因此,这个时代的人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完全私人的、自我满足的个体的能力。现代文化不再要求人们学习如何独处,也不再培养在私人状态下反思自己的能力。相反,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却全然不顾人们正在丧失真正的独处能力。 在一种痴迷于个人利益的文化中,所有人都丧失了独处能力,这简直是个天大的讽刺。但,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一切源于消费者文化。这种文化表面热心、实质上却冷酷无情的操纵着你的一切,它一面赋予你绝对的个人自由,另一面却又导致人们在物质和心理上完全依赖市场和商业机器。这便造成了一种矛盾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就像你在社交媒体上感受到的那样——一边是高度的自我膨胀,另一边又被巨大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所吞噬。 你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的独立自主带来的满足感,于是不得不追求更多的个性化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补偿。然而,这只会让你更加远离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无法在人际关系的帮助下获得稳定、完满的自我体验。 我的一位“千禧代”朋友不停的和身边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完整的往事,他希望能借着主动敞开心扉而获得周边的信任。但结果却是,听过这些故事的人几乎都能从中摘取到足够用来鄙视他的细节,他变得更加孤立、焦躁,几近发狂。 这就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 Christopher Lasch 所说的自恋文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的身份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丧失了很多技能,也丧失了对自我能力的认同,以及依靠自己改变环境的信心,而这两个元素是促成自信、安全、内在化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元素。 日前有一则消息刷遍了中文网络:青年作家胡迁自杀了,一定范围内再次激起了对“抑郁症、自杀”的讨论,然而包括公共知识分子在内的不少人却把自杀者捧为了“不妥协的英雄”,令人嗔目。… Read More »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